呂正祥,新竹人。是《我在新竹生活》第一集中央市場吃早餐 帶路人邱佩柔口中的傳奇人物。
在新竹中央市場四三市集中,從現榨豆漿開始,繼續溯源到呂正祥正在關注的糧食議題:「新竹人吃的米何處來?」
「如果我能活到75歲,前面的25年我很努力的讀書,中間的25年我非常努力的工作,之後的25年我希望能做我喜歡的事情。」正祥大哥如此回顧他的人生。
大學時期,奶奶總會在週末的早晨浸泡黃豆,帶著正祥做豆漿,正因那附著於青春的回憶,呂大哥返回家鄉後決定經營豆漿鋪,並以此做為有機食品的販售據點。
機器於清晨的市場裡轟隆隆的運轉,經過浸泡、研磨、煮沸、過濾、壓榨、過濾等過程,一粒粒的黃豆才得以轉為手中濃醇的豆漿。
豆漿鋪的食材皆是選用產自於台灣的黃豆,未添加農藥與化學肥料,有時亦將有機肥排除在外。相較於國外進口的黃豆,台灣自產的黃豆較為新鮮,也因得以追朔其栽種過程而食用的更為安心。
從小生長於中央市場的他,在市場開設了店鋪,至今也成為市場自治商圈的會長。
種一畝田
來到呂大哥的田地,他正在修補由鵝卵石砌成的駁坎。這一塊塊的農田皆是他收購、租或免費借來種的,這些農田因各種因素而不再被耕種,然而農田一旦缺乏農作物便成了廢棄的荒廢。
對於強調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而言,土地一但缺乏生產,將可能失去做為農田的資格,因此耕種作為保護農地的一種方法,呂大哥以無農藥、有機的方式耕種,使農地得以續存,並保有能量與活力。
或許不同於一般農民,呂大哥在中國的事也有成,並不須為錢而苦惱。開始種田,是為了做他自認為喜歡且令他快樂的事。由於並不仰賴農業收入維生,呂大哥不必執著於產量的多寡,不施行慣行的農法,不必執著於收成的多寡,不斷嘗試新的品種與新的方式實驗農地的可能性。
多,是老天爺的恩賜;少,也使土地獲得喘息的機會。
收成的米未送至市場販售,吃不完多了就贈送給親朋好友與需要幫助的團體,今年還作為平安米於平安祭時發放給信眾。想要吃到好吃的米
所謂「快樂」
做豆漿,希望能夠幫處國產的小農推廣他們的豆子。
種稻子,希望能夠種出好吃的米給人家吃。
好的食物與友善耕種成了呂大哥務農、銷售豆漿最重要的信念。從土地到餐桌,再從餐桌進入儀式的過程中,豐富的社會意涵被吸附進「米」的價值。
農業不僅是創造收入的工具,亦得以締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甚至納入信仰體系而成為平安的符碼。對於呂大哥來說,食物並不僅是食物,而富含著介入世界的諸多可能。
或許呂大哥不必如農民般辛苦,但也未離一般人太遙遠。農耕生活作為一種選擇,種成他守護田地、永續環境、健康生活、社會公益的實踐。
呂正祥
現年54歲,出生長長於中央市場。6年前卸下台商的身分,回到台灣接下父母於市場經營的攤位。目前在新竹市千甲里、竹北市東海里農耕,於新竹市中央市場經營有機豆漿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