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峨眉獅頭山中,百年前賽夏族遷徙的古道前行,一側山壁上滿是飽含水分的藤蕨植物、姑婆芋,另一側峭壁下石子溪水聲潺潺。隱身於山窩之內的,是民俗植物專家范振燿的「小山屋自然農園」,多達上百種具傳統食、藥、日用功能的民俗植物圍繞在此,或長於盆栽中、結在枝頭上、也可能就在剛剛途經的泥地裡,范振燿的日常起居早已與這些植物融為一體,與土地緊緊相依。
山窩中收不到網路訊號,天然的山體屏障讓小屋自然與世隔絕,其實過去客家祖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以順應在地山形水勢的方式建築;以謙卑的生活態度和自然共存,對土地、動植物,以及環境中的事物懷抱敬意與感謝,這也是范振燿與小山屋自然農園想要傳達的生活理念。
記憶中的小山屋:「其實我在模擬一個外公的家」
范振燿原來居住在竹北,小學四年級時一家搬遷至寶山雙溪鄉,兒時居住寶山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寒暑期期間可以到寶山三峰的外公家玩耍!當時外公為村長身兼郎中,時常替人看病治療,到了晚上村民則會聚集在外公家三合院的禾埕打拳、唱山歌、打嘴鼓。
外公家的夥房三面環山,建於山谷中的平台,沿著山坡開墾的梯田種水稻,山坡則種滿果樹,下過雨後山谷雲霧縷繞,山澗小溪有抓不完的過山蝦,這樣的畫面與生活方式成為范振燿一生的想望。
然而當有著土木工程背景的范振燿,在五十歲左右決定重歸山林生活,回到寶山時,卻看見兒時玩耍的溪水變成黑水,地價房價漲幅驚人,寶山已不復童年記憶裡的乾淨與寧靜,於是他輾轉找到峨眉獅頭山上一處充滿雜木的「荒野之地」。當時,正是山溝中滿滿的蝦讓他想起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因此毅然決定在此處開疆闢土,打造這片人與自然共存的場域。
二十年來在這片一千坪的土地上,范振燿親手疏枝伐木、種花種草,就連地上不顯眼的草坪,都是他向休閒農場購買的一片長寬六十公分的草皮,一點點地耐心澆灌繁殖而來,直至如今上百坪的面積。不過范振燿也笑著說:「回頭想,其實鄉下根本不需要種草皮,只要一直除草,讓它自然生長就好,不必種單一草才對。」
小山屋的生活圍繞著周邊的植物。早上起床後,范老師用茯苓漱口保養牙齒、用澳洲茶樹保持口腔清新,疏伐修剪的枝條是洗澡的柴火來源、香氣十足的民俗花草是可以入菜,植物製成的藥酒則有助緩解跌打損傷。喜愛手作的范老師,也常用園中枝葉製作古樸可愛的童玩,擺放在家中各處裝飾。但與童年記憶中的外公家不同的是,小山屋自然農園沒有果樹及菜園,背後的原因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除了因為小山屋地處山間,山頭和樹林遮擋導致光線不足,不適合用來種植果樹之外,也因為附近有太多「夥伴」等著搶食。范振燿種植的一塊芥菜田就曾經被環頸雉吃光光,地瓜葉也會引來貪吃的山羌將其一掃而空,更別說一片兩、三百棵即將採收的芋頭田,一夕之間被山豬啃到一棵不剩。雖然這些「災情」歷歷在目,但對獨居於此的范振燿來說,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有藍腹鷴、台灣獼猴、穿山甲等「鄰居」相伴,心裡依舊很是感動。
意外事故:認識民俗植物的契機
儘管有不少人認為這些一般被稱為野草、野菜的植物不值一哂,不過范振燿更喜歡使用稱呼這些乘載著食、藥,甚至其他日用價值的花果草木為「民俗植物」,這個稱呼不僅反映了人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代代相傳的實用智慧,也保留著這些植物的用途與時俱進,變化出新的使用方法的可能性,同一種民俗植物在不同族群、地區,也可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
最初,范老師只是想尋找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真正影響他走入「民俗植物」領域的契機,其實是兩次生命中的意外事故。
有一回協助建築師兒子前往工地監工的路上,范老師不幸遭卡車撞擊導致手腳骨折,右手肘鷹嘴突粉碎性骨折尤為嚴重,醫生表示必須挖髖骨(自體骨)補骨。沒有動過大手術的范振燿嚇了一跳,當時剛開始種植民俗植物的他,想起老人家曾經提起一種山中常見的蕨類植物「骨碎補」,取其根莖服食能促進鈣質吸收,有助於骨折的癒合,在開始吃了兩三個月後,他的手腳漸漸能恢復正常運動,免去了多次動刀的風險。
另一次則是年齡漸長的范老師,在健康檢查時被醫師診斷出心臟血管阻塞,必須立即住院裝設支架。但此時已久居山林、深按各種植物功效的他,索性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實驗品,以小山屋為實驗場地,試圖檢證傳統草藥與當代生活共存的可能性,「我比較大膽一點,每天開始吃指定的民俗植物與健康蔬果」。令人驚奇的是,當他不久後回去複檢,病徵已然痊癒。
每當范振燿的生命彷彿走道絕境,都是那些身旁隨處可見的植物,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這也讓他更加堅信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持續鑽研民俗植物帶來的各種美好。
活用植物不是大道理,是先民經驗的積累
因為環境嚴峻、經濟條件有限,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帶的客家人平時不易獲取物資,因此客家人善用身邊環境中的各類植物,漸漸形塑出屬於客家人的野草文化。
客語俗諺中有一句話說:「吃飽飽,挑重重」,道出早年山林產業經濟中的客家人,在不易移動的山區負重工作的艱辛,也意味客家人特別需要「強健筋骨」的藥材.因此發展出了「客家藥膳三寶」──羊奶頭(台灣天仙果)、大藥頭(雞屎樹)、雞喀頭(蔓性胡頹子),這三味寶貝不僅是常見藥酒原料,也能入菜煲湯,傳統客庄各屋夥房阿婆都有一罐罐自己釀製已久的藥酒,足以應付家庭成員日常筋骨痠痛、強身健體。
鄉下常見的大風草,又名艾納香的菊科植物,也是早年客家媳婦坐月子時不可或缺的,婆婆會到住家附近野地採摘,將大風草曬乾後結成綑、煮入洗澡水,據說可以避免驅風寒;又如新竹客庄隨處可見的桂竹,是早期農具的重要材料;山區遍布的「山棕」纖維堅韌,棕毛長而緻密,可以化身為順手的刷具、掃把。
民俗植物應用的智慧藏在客庄日常的細節當中,只是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大規模生產的商品與快速便捷的消費型態走入客庄,過去依賴植物、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背後相應的理念價值也難免隨之被淡忘,連帶讓人與環境的關係發生質變。過去民俗植物串聯起客家人與土地、文化的連結,然而在今天,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找回這樣的關係?
范振燿認為,人們跟植物的關係需要「滾動式」修正,因此他將過去做清清潔用途的山棕掃把,製作成具有避邪意涵的小掃把和「注連繩」;因應月子型態改變,他將大風草加入香茅、艾草、薄荷變成「足浴包」,讓上班族也能藉著草藥芬芳消除疲勞;客家話俗稱狗貼耳的魚腥草以往主要用來泡茶,其實也有變身為香氣十足的「漢堡排」的潛力。范振燿老師透過研讀資料、創意發想,讓我們有機會以全新的視角認識這些民俗植物,並再次讓它們走進當代生活中。
「我所傳達的並不是大道理,而是曾經人們最單純的生活經驗」一向溫暖謙虛的范振燿這麼說,他認為隨處可見的民俗植物不需要高成本、高勞動以及高消費,就足以調劑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願我們的生活隨處有「草」,能認識並善用身邊唾手可得的素材,在消費之外,覓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可能。
*備註:由於各人體質不同,文中所提及的植物效用為受訪者個人經驗分享,請先觀察自身狀況與反應是否適用,勿貿然大量、單一飲食,以免產生不可預期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