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核能的存廢議題始終無法達成社會共識。在公民之間就政府政策討論漸趨激烈化的今日,各式各樣的聲音與呼籲此起彼落於街頭與巷尾。新踏入公民討論場域的讀者們,要如何切入議題的焦點、論述的核心以及爭議的糾結點,是當前資訊龐雜、不對等情況下最為迫切的問題。
隨著網路社群以及眾多自媒體平台的興起,新一代的媒體閱聽人已經非常習慣透過網路資訊來吸收新知與掌握時事。然而,也正因為網路即時發生的討論與生產的內容過多,在資訊超載的情況下,閱聽人們反而容易轉向投入「懶人包」的懷抱。
懶人包只是種知識零嘴
「懶人包」是一種大眾化的知識性寫作,旨在將複雜難懂的知識或議題,透過重點化的圖解與比喻,化繁為簡,讓閱聽人在短時間內掌握該主題的大意與趨勢。由於閱聽人對懶人包的接受度與需求非常高,因此能幫助社群與自媒體培養忠實的讀者群,但懶人包的出現,實際上消解了人們進行深入與細緻討論的耐性。同時,懶人包也被不同立場的人,作為框架議題的工具,藉此塑造特定支持者的認知。這樣的行為,也被批評為「在網路帶風向」。
以核能存廢議題為例,若貿然透過網路上搜尋得來的懶人包,就容易踏入被框架的陷阱之中,只看到懶人包製作人呈現出來「被化約」、「被簡化」的結論,而失去看清議題脈絡的能力。
在台灣,與核能有關的議題包含「空氣污染」、「綠能發展」,並衍伸出「居住正義」、「程序正義」的討論,甚至在2018年還發展出「以核養綠」的公投爭議。然而對於如此龐大的議題,作為局外人的我們能如何適當的理解其內部的複雜性。
近年,陽明大學透過舉辦系列工作坊、圓桌會議、公共論壇等,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的角度切入(註1),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國內備受關注的塑化劑、核能、空汙等科技爭議進行辯論,激盪出了許多不同的反思與火花。
《台灣科技爭議島》一書,便記述了這些精采的交鋒與討論。對於議題深入且多面向的討論,不啻是一種對網路「懶人包」的抗衡,它首重於不同學門領域之間的交互碰撞,而非將議題框架為特定的立場,並簡化背後的複雜性。
STS以多元眼光看見傳統學門忽略之處
《台灣科技爭議島》從在地議題出發,透過新聞事件、公領域的爭議交鋒以及民眾對「技術」認識的誤區中,深入探索科技與我們所棲身的社會之間引起的對立與依存關係。不管是食品衛生管理、環境保護、災難治理等等,都成為學者之間更加關切與論述的題目。
其中的〈「核能復興」工作坊紀要〉一文中,便能窺看核能技術發展的興衰與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在本文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世界核反應爐總數在車諾比核事故後呈現縮減的趨勢,但在亞洲區域卻逆勢成長。學者們探討這種「復興」的原因,進而挖掘議題背後技術發展與人性的互相影響,諸如「新科技的進步」、「人性的善忘」、以及其他社會爭議提出的新論點(譬如居住正義、嫌惡設施的觀點,如何於地方政府與中央政策之間角力)。
目前,台灣的政府仍持續以「非核家園」作為施政方針,同時發展綠能產業,試圖在「不提高電價、維持產業用電穩定」的前提下,逐步淘汰目前已超齡工作的核電廠。然而,「以核養綠」公投案的結果與政府政策乖離,除了昭示政府朝野、社會公眾之間都尚未達成清楚共識外,當話題交鋒的場域移往網路,也帶出了人們已習慣透過社群與懶人包來獲取片面資訊的問題。
但實際上,能源議題在台灣的公共政策上是幾個特別複雜與缺乏試誤空間的抉擇之一。閱聽人們應該要有接納更多討論空間與思考方向的心理準備,試著從不同學門的觀點理解政策資訊是如何傳播與影響社會價值的抉擇。
註1. 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關注「技術發展」、「科學史」與「公共政策」的交互作用,並體現在公領域的「科學知識寫作」之中。而隨著學者之間觸角越伸越廣,其涵蓋的領域更拓展至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的範疇,以嘗試改善傳統學科分類下的窠臼與盲點。
「本以為只是一場瓦斯管起火的輕軌施工小事故而安然就寢,睜眼起來所見卻是寸斷柔腸的街道和滿目瘡痍的樓房。」-摘錄自〈從高雄大爆炸看緊急應變制度的發展問題〉
「這些食品添加物雖然無害,但是藉這些物質『拼裝』成『真正的』食物,真的是民眾期待的食物嗎?政府機關其實不會告訴我們。」-摘錄自〈塑化風險社會-塑化劑風暴之管制結構與脈絡分析〉
《台灣科技爭議島》
王文基、傅大為、范玫芳 主編
出版日期:2014年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現代生活離不開科技。台灣甚至以科技發展為國策,計畫將整個國家打造成「科技島」。
然而,科技帶來的不只是發展與進步;伴隨而來的,更可能是未知的問題—— 塑化劑、焚化爐、垃圾掩埋場、石化工業、科學園區選址、核四、八八風災、高雄氣爆……,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揭開了科技背後的種種風險與爭議,食品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科技產業政策、能源政策、災難治理等等成為常民無法置身事外的議題。國家發展與人民權益、環境正義之間究竟如何取得平衡?
本書以引發高度關注的在地議題出發,深入爭議細節,反思既有觀點,釐清問題癥結。透過STS的角度,我們希望能深化關於科技爭議的討論,開啟各方間的對話,解決爭議,進而促進科技社會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