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地方寶藏 ── 竹林印書局:保留臺灣珍貴文化與鄉土文學

竹塹地方寶藏 ── 竹林印書局:保留臺灣珍貴文化與鄉土文學

2023 年 6 月 1 日

竹林印書局,位於新竹長安街上,由林吳照美的公公林有來所創立,自日治時期開業至今,為臺灣最老的書店之一,專售歌仔冊及山、醫、命、卜、相等五術命理、堪輿、占卜、玄點、保健等漢文書籍,也是目前全臺僅存印製歌仔冊的出版商。

林吳照美,民國32年生,臺北萬華人。22歲嫁入林家,為目前竹林印書局老闆娘, 先生在一次瓦斯意外中不幸離世,自此她一肩擔起照顧家庭,開始學習經營書局事業。她樂觀、不畏逆境的個性,以堅韌的生命力養育三名子女成人,更將書局經營得有聲有色。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出版業蕭條,許多實體書店接連關閉,但林吳照美仍堅守書店營運,為的就是保留臺灣珍貴的民間文學。

鄰近新竹北門大街的長安街,舊時稱作「北門後街」、「後車路」,因靠近城隍廟、長和宮及東寧宮,每當神誕、建醮、謝平安等慶典時,廟方會聘請歌仔戲班來演戲酬神,加上長安街過去曾為戲院大街,鄰近周邊就曾有三家戲院—新華戲院(中央大戲院前身)、新世界戲院(初期稱為世界館)及新舞台戲院,當時正值歌仔戲表演的鼎盛時期,許多人會將戲中的說唱藝術「唸歌」轉為文字化,重新編輯再印刷成冊,這類的「歌仔冊」或叫「歌仔簿」以生動活潑的方言語彙書寫、紀錄口耳相傳的歌仔戲曲目、民間故事、習俗及生活知識,不僅是當時大眾的主要休閒娛樂,也在傳唱的過程中達到淺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反映出珍貴的民間文化。

全臺唯一仍發行、販售歌仔冊的書局

「我們就是做這歌仔冊起家的。」位於長安街上的竹林印書局老闆娘林吳照美回憶著。「最早是我公公去臺北跟其他的書局批書來賣,他跟我婆婆會用布巾背著批來的書四處到夜市、廟口及公園兜售,從一個流動攤販做起,直到民國35年跟人家借了一筆錢,才有錢申請執照,開始自己的印刷事業,後來我公公也會編書、出版自己的歌仔冊,真的是一點一滴的辛苦累積才有今天。」 林吳照美的語氣中對公婆充滿著感念。竹林印書局開業至今已有近80年歷史,不但是竹塹地區最早開設獨立書店的先鋒,也是目前全臺僅存仍在發行、販售歌仔冊的書局。店內所銷售的各類漢文書承載著豐富的臺灣在地文化,從民間禮俗、臺灣俗語、治病秘方、符咒秘書到許多研究五行命理之人所必備的通書、玉匣記等占卜堪輿書籍;而歌仔冊以歌本的方式傳唱臺語、客語所寫成的七言絕句四句聯,「從前這類的歌仔冊很受歡迎,很多人喜歡拿著歌仔冊去公園或廟口的大樹下一起唱歌。以前每個書商來批書一次都是好幾千元,幾千元對於當時來說是很大的錢。」歌仔冊不僅僅是一種口頭傳唱的通俗娛樂,還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書中的內容多是以當時生活環境會使用的俗語、詞彙搭配音韻重新編寫的唸歌,這對紀錄閩南語、客語等臺灣方言轉為白話的文書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竹林印書局除了歌仔冊外,還擁有豐富的漢文書籍,從民間諺語、婚喪喜慶禮儀、各廟宇解籤及通書、五術等類別,種類相當齊全。

從不用做事到為了一句承諾 扛起文化重擔

「當時我在臺北第四信用合作社上班,因為人家介紹做媒,我先生每次來臺北時就會刻意來買郵票看我。」林吳照美訴說著過往。原本相親後父母並不想她嫁到外地這麼遠,後來奶奶為她決定了這門婚事,隔年的2月便舉行婚禮,「結婚前,我從沒離開過臺北!剛來新竹時人生地不熟,適應了好一段時間。」還好先生的貼心讓她備感安定,有時小倆口還會趁著閒暇之餘去住家對面的中央戲院約會看戲,「剛嫁來時我不必管事情,先生都會負責打理好,只有在逢年過節才會需要我一起幫忙做通書。」只是好景不常,先生在一次意外中過世,留下她與年邁的公婆和三個孩子。生命的無常讓林吳照美頓失支柱、家庭也陷入困境,她只好咬緊牙根擔起所有責任,「那一年我27歲,大女兒才幼稚園大班、老二才剛學會走路。當時我連腳踏車都不會騎,先生走了後只好什麼都得從頭學起,又要帶孩子又得做生意,常常蠟燭兩頭燒。」小時候家裡是在西門町成都路上開白光冰果室,林吳照美一邊接手經營書店一邊和娘家的爸爸請教如何做生意,書局在她的打理下也逐漸上了軌道。

「有段時間生意很好,我們的書還賣到香港去。但1990年代之後,數位印刷取代了傳統活字印刷,許多出版商及書局都收了起來。」也曾有過想將書店收起來的念頭,但林吳照美總會想起公公臨終前說的話,「他當時生病跟我說:照美,你毋通予伊無去 (lí m̄-thang hōo I bô—khì),意思是叫我不要讓店沒有了。這個家的從無到有,確實也是我公公一手辛苦建立才有今天。」也因為這份承諾及出自對文化的使命感,現在的竹林印書局為臺灣本土文學保留了無比珍貴的資產。

今年已80歲的林吳照美,介紹著店內各類的書籍。不論是歌仔冊裡以四句聯撰寫成的故事情節或者漢文書裡的內容,
這樣的商品文學皆富有寓教於樂、勸人向善的效應,反應著當時的社會價值觀。

老宅裡凝視傳統活版的印刷時光

「以前沒有機器,每個版面都是手工製成,做一本書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不像現在電腦排版打一打就好了。我們書局的隔壁幾間,前面是服飾店的那間,就是當初竹林的印刷廠。」林吳照美形容著早期製書的過程。活字印刷是一種傳統古法的印刷技術,不但取代了傳統的抄寫,也是最早印刷技術的開端,即便科技日新月異,造就印刷技術的普及與創新發展,但傳統的活版印刷融合了獨特的技藝與工匠精神,製程上需要師傅的耐心與細心,每道工序需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以前印刷廠有好幾位師傅,一位拿到原稿後開始撿鉛字、一位排版、一位負責上版印刷,印刷後要等油墨乾了還有另外兩位小姐專門摺紙、裁切、裝訂成書,印好的鉛字最後也要拆下來清洗乾淨再放回櫃子,每一步既費時又費工。」當中最難的步驟即是排版,「排版很考驗師傅的技術,不但版型要美觀,師傅對每種字體的類別與大小要有深入的了解,版面該怎麼排才容易閱讀?要搭配什麼樣的圖樣才漂亮?排好後各個鉛字還要用棉線牢牢綁緊,如果綁的不好,印刷時字就會跑掉。」 走入竹林印書局舊時的印刷工廠,雖然早已停止印務作業,但廠內保留的鉛字、銅製版模及各類大型的裝訂機具,老宅裡的狹長空間仍可窺見當時繁忙的榮景。

知名作家、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曾說:「書籍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竹林印書局所出版的每本書與印刷品都充滿著藝術與文化價值,更是凝視一個時代最好的記憶。

堅韌、樂觀開朗的老闆娘林吳照美。竹林印書局時常有許多研究臺灣文學、鄉土語言及唸歌文化的人來參訪。
運用銅板、鋅板製成的版模圖樣,之後再黏合在木頭上方便印刷使用。
左側照片為使用在通書內的太歲符圖樣。右側則為製作書封時的人物圖樣。
竹林印書局的老闆娘林吳照美親自示範早期如何用手工縫線來裝訂書籍,
同時她也說明一般的古書,如通書在裝幀上,會採用摺裝的方式呈現前、後內頁不黏死的設計。

活版印刷製程

1.撿字

拿到手抄本的原稿後,師傅依每篇文稿的標題、內文,從數量龐大的字庫架上一個個挑選合適的文字、圖像,若遇到缺少的字會再請鑄字行重新鑄字或依現有的字體拼湊字形。這類的活版字大多以鉛或金屬製成,堅固的質地、耐久性的特質,能確保印刷時油墨均勻的分佈,且方便清理能夠在印刷上不斷重複使用。


2.排版

以一平整的表面將挑選好的一個個鉛字、圖樣進行排版,過程中師傅會需要考慮文章的字級設定、字距、行距及所搭配的圖樣,整個排版過程皆以手工進行,若遇段落區隔或有縮排、留白的需求,也會排入空白的鉛角作為空間填補,整個版面完成後四周再以鐵片及棉麻繩綑綁固定,構築出完整、適合閱讀的版模。

3.上機印刷

排版完成後,師傅會將排好的版面固定在印刷機的字架上,同時準備油墨均勻倒入油墨槽內,並將印刷的紙張放入機器內,接著以機械操作藉由壓印的方式讓紙張與字模接觸,讓油墨轉印至紙張上,完成一個個版面的印刷。

4.清洗

完成所有版面的印刷後,印刷品需等待油墨乾燥再能進行書籍裝訂。這時師傅會將字模版上的鉛字拆下逐一清洗乾淨、晾擦乾後,再將鉛字依順序放回字庫架上,以便下一次撿字、製版時方便拿取。

5.裝訂作業

以人工方式將印好的內頁依序折疊成適當的書籍尺寸,完成後先以穿孔機在書的裝訂邊進行打洞、再用裝訂機使用鐵絲將整本內頁紙張固定,接著再黏上書封,最後裁切多餘的邊角,即完成一本書籍製作。

竹林印書局的印刷工廠內仍保留著傳統裝幀機具。林吳照美細心解說手工裝幀的步驟,一張張印好的書籍內頁經過人工悉心地折疊、依頁碼順序套合,再經由鑽孔機在書側打洞、用鐵絲穿線裝訂,接著完成裝訂的毛本會在書脊上膠貼合書封,並進行三面裁修。
雖然當初擺放活字印刷機的位置早已變成服飾店,現在的歌仔冊也已轉為現代化的數位印刷,
但老宅裡仍可窺見傳統活字印刷的軌跡、見證產業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