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住在大煙囪下的家?與歷史地景中的過客共同生活

是誰住在大煙囪下的家?與歷史地景中的過客共同生活

2023 年 4 月 27 日

無論是在木雕、玉器,還是建築等等傳統民藝的紋樣中,蝙蝠的形象都並不罕見,音同蝠字的吉祥詞句不僅可以與其他動植物組合,排列為一幅深意潛藏的祝福圖景,活動時誤入人類生活空間的蝙蝠,也同樣被認為是伴隨著「福到」、「福臨門」的吉利預兆。

在過去奠基於農業生產的社會中,蝙蝠會捕食破壞作物的害蟲、病媒蚊,並在移動、進食的過程中散佈花粉及種子,生態系統的平衡中人與自然共存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然而工業化後的農業生產規模和環境衝擊與日俱增,都市範圍及交通網絡的擴張,讓人類生活空間不斷壓縮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少動植物的棲地與原生生物的多樣性,都面臨著快速萎縮甚至消失的危機,甚至對於蝙蝠來說,新型跨物種傳染病的風險認知,連帶讓世人對蝙蝠的印象添上幾分恐懼。

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悄然轉化的蝙蝠公眾認知,持平地理解當代都市空間中的蝙蝠生態,在當代城市的人類活動、歷史遺構的保存,與其他物種的存續三著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

從二戰記憶到遷移棲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當時世界各地的許多市鎮不僅歷經砲火洗禮,也新竹留下了一些至今仍然顯眼的工業設施。戰爭期間,新竹因為有著日本海軍飛行基地,和位於今日赤土崎的多個燃料精煉加工設施「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所以受盟軍轟炸的程度在全台前列,對城市建築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雖然戰後大多數研究和煉油機能被分散轉移至不同機構,不少廠房遭到拆除,然而其中一些空間也在新時代中被分隔、改造,轉變為戰後移民的棲身之所,其中就包含了今日東區建美路上有著標誌性大煙囪和巨大料斗等等遺構的廠房,讓這個過去的軍事工業設施又增添了一層意義不同的新竹記憶。

意外的嬌客:霜毛蝠

由於結構安全和空間利用規畫各種原因,曾經生活於此的居民在數十年前必須遷出,大煙囪廠房也就此空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2010年的調查研究過程中,人們驚奇地發現大煙囪內原來還有另一批意想不到的住客:霜毛蝠。

台灣的蝙蝠約有二十多種,獨佔陸域哺乳動物種數約三之一,最常見的種類包含大蹄鼻蝠、小蹄鼻蝠、黃頸蝠、寬耳蝠、棕蝠、毛翼大管鼻蝠、金芒管鼻蝠、彩蝠、摺翅蝠、台灣管鼻蝠、姬管鼻蝠等等。

其中,更為特別的霜毛蝠是一種亞洲特有蝙蝠,主要分佈在東北亞地區,台灣可能是其分佈的最南界,頭體長約7公分、尾長約5公分、翼展長約35公分,體重一般落在15到25公克,屬於中型食蟲性蝙蝠。由於毛色紛雜,霜毛蝠又稱亞洲雜毛蝠,牠們的背部毛髮主體呈暗棕色,末端卻帶著一抹纖細柔軟,如糖霜般的淺色,這個顏色的變化類似鳥類換羽,從8月的霜白色,到1、2月的金黃挑染,在3月又恢復到典型的糖霜白,在蝙蝠中是相當罕見的特有種。

霜毛蝠(圖片來源:大煙囪下的家)


自從這些貴客在大煙囪這個環境特殊的棲所內被發現以來,地方政府、民間團隊、蝙蝠研究的生物專家都相繼投入到對這個種群的觀察記錄和研究保護之中。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大約清明節到中秋節之間是霜毛蝠造訪大煙囪的季節,牠們會在此停留生產、哺育幼體長大後再一同離開,而大煙囪也是霜毛蝠目前在台灣唯一已知的生殖棲所。

遺憾的是,整體而言目前台灣的蝙蝠普遍都面臨著棲地破壞、食物減少、人為干擾等等潛在威脅,大眾在歷經幾次傳染病的流行後,也開始對蝙蝠懷抱著更多誤解。雖然雖然與人類的居住空間有所交疊,然而晝伏夜出的牠們其實並不會嚴重危及安全,甚至人類建築的複雜環境還時常會導致牠們迷途、碰撞,是更容易遭遇傷亡風險的一方。

2018年起所推動執行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中,同樣有以六燃文史和霜毛蝠生態為主軸的一系列行動,不僅延續著對霜毛蝠遷移和種群狀態跟進監控調查,也連續幾年持續用策展、講座、市集、手作工作坊等等形式,讓更多人認識蝙蝠在台灣的現況,以及大煙囪中獨特的霜毛蝠生態。

2022年與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合作的躍動之春系列活動中,陽明交大保溫團隊成員蔡乙慈,便以動物絹印布袋的形式霜毛蝙蝠形狀的絹印板與帆布袋,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動手加深對區域文化和生態現況的印象。

在介紹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區域的演變脈絡,由空拍影片展示大煙囪廠房周邊建築和聚落歷史之外,蔡老師也同時著重介紹台灣常見的蝙蝠種類,他們各自的特徵、習性,現場展示了自然死亡拾獲的霜毛蝙蝠標本、糞便標本,讓參加的市民能近距離觀察實物。

尤其當日常遇到失去行動能力的蝙蝠時,為了蝙蝠及人類的健康,應該首先穿戴手套或以塑膠袋隔絕的方式間接拾取,避免徒手接觸。如果狀態允許,可以先將蝙蝠放在附近的樹幹上,如果周邊環境沒有千擾,母蝠通常會將掉落的幼蝠帶回照顧。如果現場沒有母蝠拾回的跡象,或蝙蝠有明顯外傷,就可以嘗試聯絡如臺灣蝙蝠學會這樣的專門救傷組織,讓受過訓練的專家接手照顧。

或許蝙蝠的雕刻紋樣,和誤入民居的「蝠到」意涵,終有一日逐漸隨著時代的變遷淡去,但在新竹六燃大煙囪下,這個交疊著城市演進、不同建築功能,和人與動物住民留下足跡的空間,能與在同樣的畫布上,印畫不同色彩的體驗一樣,為這段漫長歷程中不同族群、物種共享共享再造同一個環境的生活記憶,留下最繽紛美好的印證。


陳怡寧(2022),〈與蝙蝠和平共存的後疫情時代〉,《【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三】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竹六燃博物館團隊 - 燃後

Cover credit:Tcchang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