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記憶的空間新生:峨眉天主堂與十二寮天主堂

美援記憶的空間新生:峨眉天主堂與十二寮天主堂

2023 年 3 月 14 日

在新竹,至今仍能看到許多1950年代留存至今的老教堂,例如哥德式風格的關西天主堂、傳統義大利式的湖口天主堂、玫瑰色調牆面的新埔天主堂、擁有鐘樓地標的竹東天主堂等等,可以想像這些異國色彩濃厚的西方教堂在建成之初,一枝獨秀聳立於傳統客家聚落中,是多醒目的一道風景。

這些教堂絕大部分是在台灣接受美援的時代所建,戰後初期,由於人民物資匱乏、生活艱困,美國基於區域安全的考量提供不少物資援助,並透過教會系統深入各地社區。在許多缺乏完備的機構與人力地區,借助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職人員執行物資分配、救助以及佈教的工作。

這些教會在各個村莊提供了免費的醫療、社福、教育等重要機能,填補了許多政策執行的空缺,也彌平人民在紛亂中的心靈。但隨著社會狀況漸趨穩定,基礎行政體系日益完備,信眾人數相對逐年減少,不少教堂因而面臨荒廢的情況,或是在舊日教會的空間基礎上,煥發出了嶄新的生命。

人口不多的峨眉因為地幅廣大、聚落分散,鄉內就有峨眉天主堂與十二寮天主堂兩間獨具匠心的老建築坐落此地,從過去的人山人海到一度荒廢閒置,才慢慢隨著不同時空背景的社會需要,融入更多在地元素長出了新的樣貌,延續著分享救助的精神,在峨眉隱隱發光。

西方宗教進入客庄

1834年起,金廣福入墾今日北埔、峨眉、寶山一帶的大隘地區,在地方逐漸形成聚落,並開始出現客家人的信仰活動。最初客庄的宗教信仰與土地開墾習習相關,例如主祀三山國王的中盛村國王宮、主祀三界爺的峨眉丹桂宮,和主祀關聖帝君的富興隆聖宮,這些信仰中心連結著原鄉祭祀的習慣,也是先民對於在新故鄉安居樂業的盼望。

而教堂與教會組織的出現是直到1886年才有相關的史料紀載,據說最早進入峨眉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當時部分的月眉庄(峨眉舊地名)人,因為在竹塹城馬偕所設立的教堂聆聽教義,深受感召,便邀請馬偕牧師來到月眉傳教。

馬偕在峨眉一棵大榕樹下,一面替村民診療牙齒,一面宣講福音,隨著信徒人數增長,馬偕先租了一間臨時據點做為禮拜堂,爾後有信徒捐贈教堂用地,1886年3月9日峨眉設立第一間教堂「月眉教會」,並派遣一位常駐牧師於月眉進行宣教。

這一紀錄雖然無法完整呈現居民與教會的互動關係,但仍然幫助我們知到最早在清末時期,就有西方宗教進入峨眉。儘管「月眉教會」建築已不存在,但百年後由天主教所建造的西洋教堂仍幸運地被保留使用,形成另一種守護峨眉的沉穩力量。

延續社區營造精神的峨眉天主堂

峨眉天主堂距離村內的傳統信仰中心丹桂宮,和警察局、消防局等公家機關不遠,卻流露著遺世獨立的神韻。透過茂密的枝葉,沿著造型獨特的階梯向上看去,灰色的洗石子外牆和方正的建築主體低調優雅,歷經歲月沖刷卻依舊精緻的大面鑲嵌壁畫醒目而不突兀。走進教堂內,陽光灑落在簡潔莊嚴的祭台,將視線全部引向曲型牆面上,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的馬賽克畫作。因為這棟教堂小巧但獨一無二,處處都是都有跳脫制式的設計巧思,在201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峨嵋天主堂的外觀方正,但入口階梯、內部牆面的曲線,和大面的馬賽克壁畫依舊保存完好,莊嚴而令人安心。
天主堂還保有精緻典雅的「聖體龕」,典雅的裝飾細節靜靜見證著這棟建築漫長起落的歷史。


早在1954年,蘇雲望神父與其他教會職員來到峨眉協助分發糧食等等援助工作,並在1963年興建了峨眉天主教堂。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主堂改由世界展望會接管,以傳布基督教的福音和家庭服務為主要工作,為當地的教育服務提供更多資源,甚至一度在教堂開辦幼兒園。峨眉天主堂的右側就可以看見順著地勢搭建的滑石子溜滑梯,當時「排隊玩溜滑梯」可是許多居民的集體回憶。1995年,展望會結束工作,教堂仍一度被居民暫作安親班教室使用,但缺發管理經營的空間很快又閒置多年。直到2008,「月眉觀光發展協會」才接手管理至今,前前後後為這座山中小鎮的居民服務了近60年。

因為不忍心小時候的教堂荒廢,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鈞引入了社區營造的精神,活化利用了老教堂空間,延續著社會救助的理念,提供在地居民多元就業輔導、新住民識字班與社區活動空間。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在「野山田工坊」。當初,為了陪伴憂鬱症的鄰居行過死蔭幽谷、提供就業機會,姜理事長在天主堂建造麵包磚窯,鼓勵鄰居學習做麵包,使用自然發酵的老麵、在地農友的食材製作柴燒窯烤土司,一做就是數十年。散發麵包香氣的天主堂,成為許多人特地遠道購買的秘境美食,也依舊是不少在地居民的學習新知的新據點。

舊日承擔社區托育功能的天主堂,至今仍留存者當時供兒童遊玩的滑梯,是不少地方居民兒時的共同回憶。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姜信鈞理事長。

重新成為教堂──十二寮天主堂

另一個同樣坐落在峨眉的十二寮天主堂,位於富興村大埔水庫旁,興建於1963年間,當初事由在地居民捐獻土地,由馬覺民神父建造教堂,同樣肩負物資發給和傳福音的工作,前後歷經三位神父管理。但隨著教友減少、神父任務結束以及土地產權複雜等狀況,十二寮教堂荒廢長達四十年之久,當時居民也不敢靠近荒煙漫草的十二寮教堂,因此這棟位於交通要道旁顯眼的建築,便成了居民每天路過都會多看兩眼的謎團。

然而,對許多熱愛外景的攝影愛好者來說,十二寮教堂並不陌生,破舊古老的教堂建築遺跡有著他們心中嚮往的神秘美感,多層次的紅瓦屋頂以及圓拱廊道更是相對罕見的地中海式建築特色,一度吸引不少攝影師專程前往朝聖取景,在網路上甚至有「被遺忘的最美的廢墟教堂」之名。

直到2018年,天主教友劉淙漢、何麗梅夫妻倆人自科技業退休後,重新回到了他們多年前發現的廢墟教堂,希望幫助教堂找回昔日風華,於是先花了十年的時間與眾多土地持有人討論,探詢協商使用的可能,最終如他們所願在神的祝福下,成功取得教堂的使用權。

在此之後,夫妻花了近五年時間進行教堂的整建,雖然建築本體殘破不堪,但其少見的西班牙式外觀與圓拱形長廊,讓二人在整修過程中決定盡可能恢復老教堂的原狀,修復了教堂立面的聖母像,邀請彩色鑲崁玻璃藝術家與鑄造師施工,自國外引進百年老彩繪玻璃重新打造建築細節,甚至邀請到古畫蒐集師,修復飄洋過海的基督聖經畫像教堂。十二寮老教堂在結合了玻璃、銅雕、木工等多位台灣重要建築藝術家的努力,終於找回昔日神聖典雅的風采。

如今,十二寮教堂有了新的名字「天使教堂」,除了象徵教堂的百年彩繪玻璃圖像上共有十六位天使的守護,也象徵著眾多貴人天使相助修復,讓教堂大門得以重新敞開,邀請居民再度回到教堂禮拜,感受聖靈的溫度。

重新整修後的十二寮教堂如今改稱「天使教他曾經的使命位社區居民服務。社區居民服務。


兩間伴隨峨眉十多年的老教堂,在經過地方居民與教友滿懷的熱情保存和修復,不僅都延續著特殊年代的建築生命力,也重新找到了它們為人服務的使命,持續保有它們作為宗教建築的溫度,溫暖每一位有需要的居民和旅人。


參考閱讀:

峨眉鄉志、峨眉天主堂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