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無私,薪傳鑿花技藝之美──蔡楊吉

妙手無私,薪傳鑿花技藝之美──蔡楊吉

2022 年 12 月 28 日

蔡楊吉,1956年生,新竹人,複姓蔡楊,鑿花界人稱「吉司」,為臺灣國寶級木雕鑿花大師,新竹添薪坊木雕工作室負責人,投入木雕鑿花領域近一甲子。22歲時,蔡楊吉師從國家重要民俗藝師黃龜理先生學習小木作,薪傳龜理師在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上細膩的鑿花手藝。2005年,他參與李重耀建築師的大木作匠師培訓,並取得國家營建署認證。從雄壯宏偉的營建大木結構到華麗細緻的細木鑿花創作,他鬼斧神工、精湛的技藝是國內少見同時擁有大、小木作專業資格的一級匠藝師。新竹市文化局於2011年、2020年分別將「木雕」及「鑿花」登錄為市定無形文化資產,蔡楊吉被指定爲這兩項工藝的技術保存者。2022年更榮獲臺灣木雕薪傳成就獎。


廟宇建築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莊嚴肅穆的空間承載豐富的傳統藝術與人文美學。走進許多百年古剎,全木造的結構,對比現在大多是鋼筋水泥的建築物更顯珍貴,從建築空間格局、大木構造、再到樑柱、圓光上細緻的雕刻、彩繪,寺廟內處處可見傳統木雕匠師精湛的技藝。

「傳統建築多是木結構為主,以榫接方式並講究對稱格局,這樣建築的拉力才會均勻,遇到外力衝擊時,才能穩固抵擋搖晃。」曾擔任北埔姜阿新洋樓、新竹都城隍廟、新竹竹蓮寺等無數古蹟修繕工程的木雕鑿花大師蔡楊吉解釋傳統建築工法。「木雕又分為大木作與小木作。大木作是以營建的安全性為範疇,運用樑、通、柱等大木構件組裝、撐起整個建築物的結構與重量。而小木作則屬細部裝飾性的鑿花工藝,多應用在美化藻井、圓光、插角及斗栱等構件。」蔡楊吉繼續說明大小木作的差異。

自小耳濡目染 卻一心想離家

蔡楊吉是國內罕見同時具有大小木作專業的木雕鑿花藝師。從小家裡就是製作外銷西洋棋、珠寶盒及屏風等工藝品的木雕工廠。「現在回想起來,好像冥冥中注定我就是要走木雕這行業。」

1970年代美軍駐臺,新竹因有空軍基地又鄰近竹東林場的地緣關係,自然成為全臺木雕工藝品的集散買賣中心,特殊的時代環境也造就新竹木雕產業的榮景,「當時雕鑿這些木藝品外銷到美國的木雕工作我們稱為 『美職』,意思是為美國人工作的職業。」

蔡楊吉一邊回憶一邊接著說到:「小時後一下課回家就得幫忙,日復一日大量的木雕生產線很像複製貼上,完全不用思考,更沒有自己的時間,雖然從小就接觸,但我很不喜歡木雕。」也因為小時候家裡的環境條件並不富裕,小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蔡楊吉被父親要求留在工廠幫忙。

「當時我常常抱怨,也一直跟爸爸說我不想學木雕,想到外面去隨便做什麼都好!一心只想要逃離。」

因緣和合 四處學習成為木雕技藝養分

後來已出嫁到臺北的姐姐打電話給蔡楊吉要他來中和散散心,爸爸也希望他去臺北休息過後再回家繼承家業。白天姐姐上班時,蔡楊吉便會自己就近走走,有一天去中和圓通寺,在回程的路上經過一間平房,突然聽見「叩叩叩」的木鑿敲打聲,熟識的聲音將蔡楊吉吸引過去,他靠著窗邊看著裡頭正在工作的師傅們,「我看到他們的雕刻很漂亮!跟我家量產的商品很不一樣,當時也還不懂什麼是傳統木雕工藝。」

看了好一陣子,裡頭有一位師傅走了出來和蔡楊吉聊天,「那位師傅聊到最候說他們有在缺人,問我要不要過去當學徒,於是我一口就答應。」回到新竹蔡楊吉和父親溝通後,決定前往中和,也因為這段因緣真正開啟他踏入傳統木雕的領域。「當年我才13歲一直到20歲當兵前,都跟著這個工班的老闆阿萬師一起工作。」這段時間的磨練也為蔡楊吉培訓了扎實的基礎鑿花技巧。

退伍後有天,他心血來潮去三峽祖師廟走走,沒想到巧遇國家民俗藝師黃龜理,「龜理師當時正跟幾位匠師講述鑿花該如何取材及構圖,我因為好奇停下來,一邊聽也一邊思考、回想著學習木雕這麼多年,都是拿著別人給我的圖稿照本宣科,至於怎麼取材、構圖這些我怎麼都不會!」因緣和合開啟了每一次的機緣,蔡楊吉也遇見生命中的貴人,他主動與龜理師攀談,「我跟龜理師說可以稱呼您為『師父』嗎?他笑笑的沒有拒絕!後來叫著叫著就成真了。」

蔡楊吉在傳統建築的修護經驗豐富,曾參與百年古蹟、全臺位階最高的新竹都城隍廟整修工程。
除了擅長傳統建築大木結構,廟宇建築的鑿花裝飾藝術更是他最拿手的領域。
新竹都城煌廟的椼架細部,從圓光、插角、垂花到藻井等建築構件上,皆能看見精雕細鑿、栩栩如生的鑿花裝飾,完美展傳統木雕的工藝之美。鑿花的內容常以代表吉祥寓意的神獸、花鳥或具教人向善的傳統故事作為雕鑿題材,成為祈福、安定人心的力量。

回到根本 在創新與傳統間突破

之後蔡楊吉常去龜理師家中請益木雕的前置作業,從如何構思紋樣、圖面佈局到如何傳達題材背後的意涵精神,「以前學的只有雕鑿技巧,但龜理師帶給我的是從頭到尾對木雕觀念的融會貫通。」彷彿打通蔡楊吉的任督二脈,也因為這樣培養他在木雕領域上完整獨立作業的能力,「後來我改做跑場,只要哪裡缺工我就去!」這個案子做完了,就到下一個地點接案,在不同場域跟著不同派別匠師互相學習,不只有作鑿花,如果大木作團隊缺人他也去,雕刻佛像的工廠、安金彩繪需要人手他也參與,那段時間蔡楊吉讓自己像海綿一樣,大量吸收傳統木雕的專業知識。

隨著技藝純熟,他決定回到新竹家鄉開設工作坊,龜理師更為工作室取名「添薪」,「添」為增益、增加之意,「薪」有柴火的意思,期許木雕鑿花的工藝能綿延不盡、薪火相傳。蔡楊吉回想著添薪坊初成立時說:「初回到新竹時,因為在地沒有什麼木雕需求,加上建築法的改變,傳統木造建築越來越少人蓋,有好幾個月沒有生意很辛苦。」

後來在廟宇彩繪大師傅柏村的鼓勵下,蔡楊吉從傳統木雕轉作藝術創作,由雕刻佛像工藝品開始,並與畫廊、三義木雕館合作,慢慢打開他在藝術創作上的知名度,他說,「還好有那段跑場什麼都做的生命歷練,如果當初沒有那麼好奇,現在就不可能承接其他木雕領域的工作。」

位於新竹寶山路的添薪坊木雕工作室由蔡楊吉創立。從事木雕鑿花已近一甲子光陰的他,近年因傳統木雕衰退,也轉向佛像修繕、製作及木雕藝術創作。

無私薪傳 完整保留鑿花教案

每每看見蔡楊吉老師的作品都會忍不住讚嘆,他細膩精湛的雕鑿技術讓每件鑿花充滿躍動與生命,對於各種木雕鑿花的知識也是有問必答。

說起傳統木雕與藝術創作最大的差異,他認為「創作是隨性的,透過創作者的自由心志與想法所創造出來的作品;而傳統木雕則是引經據典,引用前人所留下來的文字,由文轉圖紋的工藝藝術。例如唐朝歌頌牡丹為花王,象徵榮華富貴。被稱為花中四君子的梅蘭竹菊也代表著不同的意涵。」

橫跨傳統與現代木雕創作的蔡楊吉持續解說構成木雕藝術的三大條件,「第一就是由人為所製作,第二個是形式的表現,最後則是這件作品背後想傳達的內容是什麼。」

面對傳統木雕技藝日漸式微,蔡楊吉的言談中流露出不捨的語氣,「現在營建公司若有建築雕刻的需求,因工資較便宜關係,多會將工作派送中國,而國內的木雕市場需求越來越少。當今臺灣能雕刻圓光的匠師一隻手就能數的出來。」或許是對龜理師的感念,也惦記著添薪坊的使命,這幾年他無私奉獻為臺灣木雕工藝的保存不斷努力,不但將畢生的鑿花經驗撰寫成完整教案,出版實體書刊並放置網路數位平台,還特別利用私人時間去攻讀研究所,將個人多年來在鑿花工藝上的心血結晶作為研究主題,重新彙整、紀錄各傳統技法並撰寫發表論文。除了這些努力,他也積極與新竹市政府、三義木雕博物館合作開設木雕薪傳課程與研習營,為的就是讓更多年輕人從日常生活的創作接觸木雕,為臺灣的傳統鑿花持續添薪傳藝。

蔡楊吉所繪製的鑿花細作圖稿。傳統木雕的圖紋常具有忠孝節義、吉祥話語、導善勵志及具正面性等經典歷史故事如三國志。
蔡楊吉的木雕鑿花作品「太師少師」。作品上有一大獅及小獅,獅與師同音,意指古人「三公三孤」官制,太師、少師為協助皇帝重要的輔臣,象徵位居高官、顯赫榮耀。
「鰲魚」插角鑿花。鰲魚原為鯉魚,一躍龍門變成鰲魚。
龍頭魚身的形象代表華麗祥瑞的喜慶之意。
蔡楊吉特別為傳承木雕技法所製作的「禮廉傳家」圓光教案。
作品以厚度12公分的單一木材製作,物件構圖達七個層次背景。圖紋引自儒家精神,以鯉魚、鯰魚、蓮花、螃蟹等圖像寄寓禮廉傳家、金甲連連。
鑿花技法精湛的蔡楊吉不僅把匠心精神融入每件作品,對木雕工藝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資料來源:

蔡楊吉(2018),《臺灣傳統建築之鑿花工藝研究》,(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楊吉訪談口述

傳統鑿花技藝之美—技術傳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