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移住不同國度的人和他們的下一代來說,味覺是貼近故鄉最直接的窗口,飲食既是關乎身世的感官線索,也承載著生活中細緻複雜的認同。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一方面融入台灣的日常,另一方面也透過對飲食的延續和改良,述說他們各自流動的生命故事。
不同文化中生成的風味和技巧,在台灣也許會因應消費者的口味而有所調整,也許會有更容易取得的原料置換,但為了還原「家的味道」,刻在記憶中的食譜和某些來自故鄉的食材無論如何都不會被遺忘,而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後如何找到這些味覺的鑰匙,就顯得尤為重要。
漂洋過海傳承三代的家鄉記憶
在南大路上較為隱蔽的位置深處,穿越兩側遍布綠植、頭頂竹編燈具的小道,才能看見這家新竹熱門的南洋味餐廳,這裡是來自印尼的燕麗與他的女兒馬力共同經營的「艷麗南洋鹹甜食 - Pondok Sunny」。1987年,母親是新加坡人、父親是馬來西亞人,家住印尼的燕麗為了學習中文來到台灣,多年半工半讀直到成家立業。雖然來自他鄉,但中文為主的環境反而讓當年的他一落地就倍感親切。
女兒馬力在求學階段時除了過年返鄉,其實不常聽媽媽談起他成長的國度,家人對他的要求不外乎努力念書,印象最鮮明的反而是帶去學校的便當,與同學午餐的台灣家常菜風味截然不同,還有媽媽時不時親手製作的特別甜點,「飲食」是他認識母親故鄉的重要窗口。上大學到外地念書之後更能深刻感覺媽媽做的菜口味獨一無二。
而當年因為結婚定居新竹的燕麗,最大的困擾就是每次他想起故鄉的甜點時,往往只能向台北跑,還不一定有他想要吃的口味與品項,或是趁著出入印尼的機會帶上滿滿的千層糕、娘惹糕。但這樣一直往返各地終究不是辦法,想要自己做又苦於找不到材料,食材名稱和印尼的不同更讓他就算想買也毫無頭緒,剛開始只能從家鄉帶回材料自己動手。而本來只是做給自己和家人的家鄉味,在與印尼同鄉姊妹分享的過程中漸漸成為販售的甜品。
某次假日帶孩子出遊的機會,他在北埔偶然路過一間印尼商店,興奮地進去與店主聊天,從寄賣到乾脆頂下來自己經營,將近九年的時間。而本來只是以移民姊妹為主要對象的甜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觀光客注意,讓他看到台灣人接受這些印尼甜點的機會。
由於廠商常常只願意販售批發量,一直從印尼大量帶回原料不是長久之計,再加上客人幾年下來的回饋,燕麗用了三四年時間研發,改良出不使用人工香精和色素的配方,親自栽種新鮮的香料植物,同時結合擂茶、桂花這些富有新竹特色的創新口味。
而女兒馬力原本只是偶爾在閒暇時節幫忙,邊做邊學這份手藝,但在畢業之後得知媽媽煩惱人力不足,萌生退意,於是對這份事業越來越感興趣的他,投入了更多時間心力。在他提議與母親一起創業後,馬力不只將許多流程和食材比例標準化,也一併向母親和阿嬤學習了香料配方,為店裡菜單加入了層次豐富的鹹食套餐。
在歷經十多年的摸索和母女間的碰撞、攜手打拼後,如今新竹的東南亞商店越來越普及,餐廳已經不在需要特地遠赴家鄉帶回香料,或北上台北批貨,艷麗南洋鹹甜食也逐漸穩定茁壯,用味覺紀錄著新竹的多元繽紛,將這份屬於祖孫三代的手藝繼續傳承。
小火慢煲的香港家常
或者文史書房的Peggy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一名香港媳婦,她的婆婆Moon姐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全職主婦,最近開始常住台灣。而他落腳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逛市場」,尋找煲湯所需的新鮮食材和乾貨。對於香港家庭來說,「湯水」絕不僅是佐餐配角,而是一種根植於生活的文化習慣,從街上隨處可見的涼茶、糖水鋪,到家庭餐桌上頓頓都有的煲湯,都是香港人面對濕熱氣候和季節轉換時的日常良方。
「返屋企飲湯」幾乎就是回家吃飯的同義詞,每天晚餐前先飲下一大碗熬煮超過兩小時的靚湯,是再正常不過的例行儀式,食材精華經過這樣的過程已經完全燉入湯中,層次豐富滋味交融,也讓香港一般習慣「只喝湯不吃料」。港台兩地的料理雖然都蘊含著食補的精神,但食材的差異、烹調的手路、口味,和對湯水認知的落差,都是沒有實際體驗過港式煲湯的台灣人不容易憑空想像的。
Peggy過去香港時,就見識到婆婆如何在迷你的廚房中處理繁複的食材,在台灣也隨著婆婆上市場採買,紀錄煲湯文化。身為全職主婦的Moon姐一星期煲五天湯,就這樣持續了四十個春夏秋冬,對於什麼時節、天氣,應該用什麼食材組合袪濕解熱或滋補健脾,早已成為身體記憶。
來到台灣定居後,Moon姐仍會使用在地食材燉煮家常煲湯,在新竹逐漸重現家鄉熟悉的味道。除了在生鮮市場挑選當季蔬菜,新竹市中央路上的三信行、乾順行這些食品雜貨店,就能一站購足各種所需的乾貨,豆類、菇類、蟲草花延伸了煲湯的口感和香氣,腰果這類富含油脂的堅果,則讓素食湯同樣能展現醇厚風味。
如果你有機會嘗試過這些飄洋過海的菜色,再路過那些來自異國的食品百貨,或是琳瑯滿目的南北雜貨店時,不妨停下腳步,花點時間辨認那些你可能不熟悉的食材,說不定也能親自捲起袖子,拓展你餐桌上的味覺體驗,進一步貼近這座城市中尚未認識的新鮮活力。
【或者講堂 - 新竹城市入口】
或者在大新竹地區耕耘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書店、工藝選品、友善飲食、城市探索、影像紀錄等內容展現生活面貌的可能性。持續關注地方議題,並與在地夥伴串連,期待能在新竹建構共好、永續的合作平台,提供文化消費者更全面、深刻的在地文化體驗。 2022年,我們將以「或者講堂」自辦系列講座,述說關於新竹的多元面向,將累積五年的地方經驗與網絡連結,分享給每一位對於新竹充滿好奇的在地人、旅行者。
結合城市生活系列講座和現場體驗,以貼近生活的六大主題作為入口,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一起帶你領略新竹豐富耀眼的文化內涵,打開你對城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