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狹縫中的城市心跳──新竹中央商圈與東門市場

傳統與現代狹縫中的城市心跳──新竹中央商圈與東門市場

2022 年 9 月 20 日

初級集市今天依然存在,至少在近期內不會消滅。它們定期出現在城市的習慣場所,總是那麼雜亂擁擠,喧喧嚷嚷,沖鼻的香味與新鮮的味道比比皆是……初級集市之所以幾百年來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肯定是因為它的簡單和樸實是無法被超越的;容易腐爛、不宜存放的食品直接從附近的田園運來,自然十分新鮮。價格低廉也是個原因,初級市集是最直接、最透明和監督得最好的交換形式,那裡進行的主要是「第一手」交易,避免了欺騙。或許可以說是最公正的交換形式。

                    ──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儘管大眾消費的習慣快速改變,我們已經能用手機與網路呼叫食材到家,法國作家左拉(Émile Zola)筆下鮮活的「巴黎之胃」──十九世紀的Les Halles樣貌也早已不復當年,但略為潮濕的空間與複雜的氣味,依舊標誌著許多坐落於城市中央的市場。規劃者介入的痕跡與野生的直接交易並存,這些市場除了餵飽大量人口、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所需,也天生就是各種新鮮資訊流通的沃土。商業活動匯聚人流,居民和掌權者自由往來,不少精彩故事都在這樣的心臟地帶上演。

中央商圈 ── 竹塹城的複式核心

城隍廟周邊占地雖然不大,卻是新竹初學者的迷宮。首先,你最有可能跟著觀光人潮一頭扎進標誌性的廟口小吃之間,接著在某個角落拐進昏暗的通道後,赫然看見蔬果肉品或成排的服飾、布料;如果沿著街區柏油路繞上一圈,有的入口告訴你這側叫「中央商場」,再走幾步又看到大大的「中央市場」;一些誘人的熟食小店人聲鼎沸,冠著「西市」開頭的店名,讓人一時難以分辨身處何方。

在今天的新竹市,中央形象商圈涵蓋了城隍廟口、西門市場,和以生鮮食品為主的中央市場,布料、金香、鞋帽衣飾等商行聚集的中央商場。從先人陸續墾拓定居新竹,淡水廳治設立、竹塹建城以來,這些市場慢慢將城隍廟層層包裹,形成邊界揉雜、功能相輔相成的商業街區,雖然現在所見的主要建物經過大大小小的整修,但長年是新竹政治、信仰與經濟活動的中心。

從小出生成長於此的中央形象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呂正祥,兒時家中先後在中央市場、中央商場都經營過生意,攤位與市場就是他課後寫作業、玩耍的空間。然而消費型態的轉變,連帶讓市場的功能逐漸衰退,現在的商圈風貌已經與他的兒時記憶大相逕庭。

東門市場:現代國家的都市改造

在某些城市,一些曾經閒置的廠房或倉庫搖身一變成為新時代的市集,小規模的創業者以不同的面貌進駐,讓各種願意為文化價值買單的當代消費者聞聲而至,不過這些新潮的「空間活化」與所謂的「傳統市場」,也可能在同樣的空間表現著不同時代的消費風景。

20世紀初,今日新竹市東門市場的位置就已經有私人結市,後由民間商人合資興建為消費市場。隨著執政當局在台灣的統治逐漸穩固,市區改正計畫改變了竹塹城原有的街道和建築景觀,許多新落成的行政機構、居住區以及鐵路軸線,慢慢改變了竹塹城的重心,現代化工程不但涉及行政管理和地方文化,也深入時間、衛生、消費等等常民生活習慣中。

東門市場一步步從露天市場,變成現代化的室內零售市場,也曾一度是新潮的進口精品櫥窗、鄰近百貨公司的美食街。這座「傳統市場」的形成其實並不久遠,甚至早就經歷遠超多數人對「菜市場」刻板印象的風貌。然而進入新世紀,城市持續擴張、商圈幾經移轉,2015年,還在清大唸書的開門工作室創辦人陳泓維進駐東門市場時,仍在固定經營的攤位與巔峰時代相比所剩無幾,二三樓的空間甚至靜得有些滲人,成為市中心一道略帶魔幻的,卻仍保留著一絲生活氣息的時代景觀。

在傳統市場中連接現代消費

在外打拼了幾年又回到家鄉的呂正祥,希望能在人生的後半場投入讓自己「快樂」的事。為此,他選則用新鮮健康的有機黃豆在市場經營豆漿鋪,重拾與家中長輩的記憶,也陸續在新竹千甲、竹北東海開始以友善農法種稻。這些稻米除了自己享用、分送跟親朋好友,他也在每年的竹塹中元城隍祭期間自發分送平安米,與信眾結善緣,讓這種農業型態的善意和他最熟悉的社區信仰,能在餐桌上成為最質樸的紐帶。

這樣的信念從呂大哥所經營的中央商場三巷43市集為起點輻射,然而他熟悉的環境似乎正在被時代遺落。雖然市場往來人潮依舊,店家和商品卻鮮有變化;年輕的消費者習慣不同,對老舖感到陌生,缺少走進市場的動機。2019年,他開始號召籌辦假日長桌市集,企圖為市場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也持續穿針引線,結合公部門和學界的能量推廣市場,將這片他最熟悉的商圈與老舖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相較於土生土長的呂大哥,陳泓維是在青年創業基地與閒置空間活化兩個機緣的碰撞下,最終落腳於東門市場。從小參與社區營造的經驗,以及他在學術領域多年的累積,都是幫助他釐清問題並設想市場如何改變最大的養分,而「開門工作室」的名稱,蘊含著讓東門市場無數深鎖的攤位鐵門,有機會再度被打開的期待。

其實在2015、16年,就已經有不少在新竹舊城區打滾的青年,選擇用各自的方式「打開」安靜的老市場。一群以新竹教育大學學生為主的團隊,利用市場單元打造了有別於傳統畫廊/美術館之外的另類展覽空間「東門城之內」;融入在地風味的熱壓吐司專賣店「飽福」,和剛起步的專業錄音室「彌聲」分據一二樓。現在看來,他們的嘗試也許是這幾年「風格創業市集」走向的前奏,卻更是在空間前景曖昧未明的階段就大膽進駐,自在地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先鋒。

現在已經是清大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的泓維笑稱,雖然開門工作室受限於研究計畫,無法直接涉入商業性活動,但這樣的中介角色也讓團隊能不計利害地與市場中的商家交流,在導入外部資源改善環境硬體,籌辦市場活動時,有營利之外更平衡、全面的視角。這些人與活動帶來的化學反應,一點點活絡著老市場的氛圍,也讓東門市場有機會成為今日所見,越夜越美麗力的熱鬧街區。

賣場、超市、百貨公司,甚至更年輕的網路工具,已經深深植入了我們的消費習慣,然而能與現代生活並存的傳統市場,依然是有著它獨一無二的魅力。下一步,呂正祥和陳泓維都希望透過更多影音與文字,在這個步調迅速的時代記錄、傳播這兩座市場的變與不變,也希望一點一點改善空間在衛生和安全上的不足,讓更多人願意走進這些城市中新舊揉雜,屹立數十年但活力依舊的生活史現場。


【或者講堂 - 新竹城市入口】

或者在大新竹地區耕耘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書店、工藝選品、友善飲食、城市探索、影像紀錄等內容展現生活面貌的可能性。持續關注地方議題,並與在地夥伴串連,期待能在新竹建構共好、永續的合作平台,提供文化消費者更全面、深刻的在地文化體驗。 2022年,我們將以「或者講堂」自辦系列講座,述說關於新竹的多元面向,將累積五年的地方經驗與網絡連結,分享給每一位對於新竹充滿好奇的在地人、旅行者。

結合城市生活系列講座和現場體驗,以貼近生活的六大主題作為入口,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一起帶你領略新竹豐富耀眼的文化內涵,打開你對城市的想像。

→ 點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