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關係緊張之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發布了一篇推特,秀出百度地圖上台北的山東餃子館和山西麵食館,強調「味蕾不會騙人,台灣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期待藉著料理的親近達到政治宣傳的效果。雖然這樣的宣稱省略了複雜的歷史過程,台灣人見之莞爾,甚至引來美國政壇人物嘲諷「中國有超過8500家肯德基,中國一直都是肯塔基州的一部分。」但這樣的論述之所以被認為有宣傳潛力,仍不脫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飲食文化與人們的地方認同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繫。
擁有至少三百多年移墾、聚居歷史的新竹,不僅是北台灣最早的政經重心,匯集著四面八方的族群飲食習慣,也得益於多元的山川地勢、氣候型態,坐擁豐厚的在地食材。然而這樣的文化底蘊在時代的變遷中似乎漸漸逸散,忙於工作的居民戲稱新竹是美食沙漠,將連鎖速食店視為美饌。究竟在這樣看似乏味的生活步調中,我們該如何重新品味新竹的風土,凝聚關於飲食體驗與地方認同的嶄新想像?
原新竹人與新新竹人的尋味之路
2021年初出版《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的范僑芯出生、成長於新竹,以文字紀錄了許多台灣經典美食,除了分享令人吮指的好味道,也回顧著這些料理背後獨一無二的技術知識與產業脈絡。在廚藝之上多了作家身分的他,生活圍繞著料理和寫作,執筆兼持刀,經營「佐餐文字 Les mots à table」社群。作為從小被新竹縣市風味包圍的斜槓料理人,他是如何看待這片土地上的日常滋味?
在談論新竹的食材和料理之前,他首先提起的是在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留學的往事。身處異國他鄉,范僑芯格外想念蚵仔煎、鹽酥雞、台式牛排、小火鍋等等家鄉美食,甚至會特地準備黑麻油、沙茶醬入菜,勾出記憶中的台灣味,既撫慰了自己身為遊子的味蕾,也偶爾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同事驚豔。但來自外國朋友們的尖銳提問:「台灣菜和其他地方的華人飲食有什麼不同?」也時常刺激著他,繼續深入追尋這些習以為常的味覺記憶背後的身世。
相較於新竹風味滋養的佐餐文字,近幾年才在新竹落地生根的郭又甄,成長於飲食文化同樣豐盛的另一座古都台南。雖然大學專業是新聞,從事過幾年公關工作,但嗜吃的心讓他毅然決然栽進食物與農業的懷抱,遠赴義大利攻讀慢食大學碩士學位。
同樣有著一段留學經驗的他,對於食物中融混的地方認同與文化感同身受,因此投入食農教育和旅遊體驗的設計,穿梭在餐廳與產地、校園與社區之間。身為新竹媽媽,郭又甄創立的品牌「地食新竹」,將自己對於孩子食農教育的熱情延展到事業,希望藉著小旅行帶著大家走進食物生產的現場,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理解自己在「吃什麼」,這些食物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從產地被端上餐桌,讓看似平凡的一日三餐,沉澱為對飲食文化更立體的認識。
再次認識新竹縣市深藏不露的好味道
新竹山海相接、南北交通匯聚的位置,從古至今都吸引著大量的移居人口,也使這片土地上的物產與飲食習慣先天自帶多元融混的氣質。不過在范僑芯的觀察中,當代新竹更傾向「工作型」城市,不少人吃飯的選擇重視便利與C/P值,核心產業的勞動需求更在無形之中墊高了投入餐飲的成本。這樣的工作結構與生活節奏雖然是許多人的福音,但也讓消費取代了我們親自接近食物本源、認識產地文化的機會。
郭又甄點出:「對於很多生長在大陸型國家的人來說,能在一天之內從山上到海邊,看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食物產地,是很難想像的事。」因此地食新竹的小旅行涵蓋了關西的茶廠、竹東滿是客家傳統美味的市場,和明發定置漁場、竹魚水產烏魚養殖等等「包山包海」的路線。僑芯也順著或者即將「重新開張」的新竹市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州屋,以飲食體驗打造城市客廳的主軸,取客語「恁靚」(形容人十分漂亮)的諧音,運用在地食材開發一系列即食佐餐的「或者安醬」品牌。這些走進產地、將風土之味端上餐桌的嘗試,不只是刺激多種感官的生活風景,也為餐桌上的美食增添了一層意義的濾鏡。
將目光擴及新竹市與新竹縣的十三個鄉鎮市,僑芯與又甄推薦了不少「隱藏版」的特色物產。尖石、五峰的清澈水質利於養殖鱘龍魚,濕涼的氣候也催生了椴木香菇和水蜜桃種植;新埔、關西、北埔、峨眉等鄉鎮的山間河谷,不僅有悠久的茶葉種植與加工歷史,那些不適合直接食用的酸桔和竹苗交界山區特有的南庄橙(酸柑),也在惜食的精神下化為桔醬和酸柑茶;而除了已經相當知名的米粉和柿餅,竹北烏魚子的乾燥與黑豆的落葉收成,同樣得益於強勁的季風吹拂;寶山鄉中還藏著復興當地老糖業,古法熬煮的天然黑糖。
對於這兩位都曾旅居海外,心繫飲食與家鄉的原新竹人和新新竹人來說,這些關於味覺的風景也許是你習以為常的生活,但它們卻都述說著關於新竹獨一無二的故事。吃飯可以是一件索然無味的例行公事,也可能讓人在關心「吃什麼」和「怎麼吃」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累積起更具層次的空間認同和記憶軌跡,品味到更加飽滿,而且專屬於你的山珍海味。
【或者講堂 - 新竹城市入口】
或者在大新竹地區耕耘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書店、工藝選品、友善飲食、城市探索、影像紀錄等內容展現生活面貌的可能性。持續關注地方議題,並與在地夥伴串連,期待能在新竹建構共好、永續的合作平台,提供文化消費者更全面、深刻的在地文化體驗。 2022年,我們將以「或者講堂」自辦系列講座,述說關於新竹的多元面向,將累積五年的地方經驗與網絡連結,分享給每一位對於新竹充滿好奇的在地人、旅行者。
結合城市生活系列講座和現場體驗,以貼近生活的六大主題作為入口,讓不同領域的專業講師,一起帶你領略新竹豐富耀眼的文化內涵,打開你對城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