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vie – 我在新竹生活 |城事吹吹風|天地人 、心神合和 ─ 無形文化資產古琴製作單志淵老師

|城事吹吹風|天地人 、心神合和 ─ 無形文化資產古琴製作單志淵老師

2021 年 12 月 30 日

單志淵,出身新竹,為台灣國樂器製作師,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講師,新竹百禾樂器工坊負責人。投入琴音領域已逾40年的他,從小跟著父親單宗儀學習製作傳統樂器,不但精通二胡、京胡、揚琴、古琴等中國古典樂器的製作,單志淵也會彈奏古琴,琴藝前後師承陳國興老師與李楓老師。因為同時具有理工背景,他潛心鑽研物理與現代聲學工程,研發製作各式民族樂器並擁有多項專利,多年來堅持遵循古法手工斵琴,精細的製作過程不僅融合了音樂藝術、美學修養、木工漆器等技術,更蘊涵對天地與自然萬物的生命哲理。


什麼是古琴?

很多人都知道鋼琴、豎琴、大小提琴等這類的西洋樂器,但對於古琴的認識卻很陌生。小時候我和所有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孩子一樣,學了許多才藝,有一項就是鋼琴,我卻從不知道古琴是什麼?甚至連古箏與古琴的差異都無法說清。直到這一次的因緣際會下,有機會接觸單志淵老師,才重新也從心認識這個流傳3000多年的古琴藝術。

三國演義第九五回中講述,「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蜂擁而來」攻進蜀國,孔明身邊因無武將,城內只剩一班文官。正當大難臨頭,孔明卻傳令將城門大開,「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最後讓司馬懿以為城裡有埋伏,因而退兵。這是著名的「空城計」故事,而當時孔明所彈奏的即是古琴。

古琴雅集 從經典詩詞到外太空

古琴因有七根絃而又稱七絃琴,獨特的音色讓它在中國古代文化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在《古琴》一書裡形容,「這樂器的品性可謂獨一無二,它的音打開了人類與大自然的溝通,觸及到靈魂深處。如果能夠把它在恰當的時候恰如其分地彈出來,但完美地彈出一個音絕不是目的的本身,關鍵在於彈琴者透過音樂表達對人生的領悟。古琴不是個鍵盤音樂產品,而是一面心靈的鏡子。」

1977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發射「旅行者1號」及「旅行者2號」,船上攜帶著一張「航海家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收錄55種不同語言及各類音樂,目的在於探測及與外星生物溝通,而當時唯一挑選的東方樂曲即是古琴。有說法認為,古琴的發明是遠古的巫師用於和天地自然及神靈溝通的重要工具。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竹市府也在今年九月將「古琴製作」這項傳統工藝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遵循古法 斵琴亦斵心

製作古琴的傳統匠師一般被稱為斵琴師,「斵」(ㄓㄨㄛˊ)又作「斫」,有砍削之意。投入製琴超過40 年,著名的琴師單志淵說,「琴是很艱難的工藝,不只有聲音的問題,還有各種繁複的工序,如果信念或者心念不夠,就無法完成。」要一張琴都是以「年」為計算單位,從選材、刨木、開板、挖槽腹、測音、合琴、上漆胎到上絃與配件,百道的製程工序必須得耐得住時間,製琴的過程更是一種心性的磨練。

「當時因為民生傢俱盛行,退伍回來我就開始從事精緻木作。從小因為跟在父親身邊,對於民俗樂器的製作都很熟悉。後來有人開始找我製作琵琶、古箏等琴器,認識陳國興老師後,才有機會開始製作古琴。」當時年僅30 歲的單志淵,就已經手超過上百副的中國樂器。秉持匠人精神,單志淵堅持古法,以手工製作每一張古琴,「古琴是一種中國人文淬煉的精華。古代製琴就是以天地人的概念而造,製作過程都必須考慮到天地自然、陰陽律曆及五行等道理。」

要成就一張好的古琴,就得觀察與拿捏自然萬物間的微妙平衡,「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給予的資源,古琴由木生起,必須順應木頭本身的特質、密度,好好傾聽所發出來的音色條件,依著材料本身的自然現象,才有可能分辨與對應出琴面、琴底所代表的天地與陰陽的型態,才能將聲音發揮到最好。」

道家經典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著重尊崇自然、萬物皆為一體;而儒學則著重禮義,強調修身端正自我,以心念為處事根本,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正平和、有助明心見性的琴音,也與佛家所追求的六根清淨不謀而合。足見古琴不論在琴過程或是琴音琴樂,都和儒、釋、道三家思想息息相關。

古法斵琴繁瑣耗時,從選料、開型刨削、挖槽腹等過程開始,無一不是對耐心的考驗
一張琴的製成需要經歷上百道工序,每張琴都是獨一無二的細膩手工製作
將琴面和琴底以膠黏合稱為合琴,合琴後可開始上漆胎
漆胎的鬆緊厚薄與打磨程度,都會影響琴板的震動共鳴,進而影響古琴最後呈現的音色

琴道四美 匠心傳承

古人說,琴道有四美:「良貭、善斵、妙指、正心」,這是不論斲琴或者學習古琴都必備的修養。

由於單志淵年輕時讀的是理工,對機器設備相當熟悉,再加上從小跟隨父親承襲了文人對聲音美學的細膩追求,這些經驗讓他不斷思考:「如何把古琴傳統的聲音,結合現代科技的技術,呈現更完美的詮釋。」

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摸索、認識不同木材的屬性,年輕時常常徹夜未眠地試音,更大量閱讀物理與聲學的相關書籍。揉合科學理性的透徹研究及文人氣息,這些年他創作出多項民俗樂器的專利,為的就是對聲音的追求,希望每一個音色、共鳴的呈現,都能更加飽滿、圓潤。

「傳統的斵琴方法裡,並沒有講述物理聲學的知識,我將這些經驗指標質量化,運用在學校的教學上,除了讓學生知道音樂的人文美學外,能更有系統的理解古琴在音學的震動理論。」在大學裡擔任民族音樂教學的單志淵,完美詮釋理性與感性的琴樂,他繼續說,「每一張琴器不論外型、結構,或者聲音震動上,都有所謂『以人為本』的觀念。琴身有許多節點,就像人的脈輪,每張琴都有不同的聲池結構,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力度及音色,就像不同脈輪會有不同氣流與氣運。而琴頭的『岳山』就像人的聲帶;岳山下方的『軫池』,就像人喉嗓前面的空間;再往前走就是琴腹裡的『舌穴』,我們在唱美聲的時候,鼻腔下方有一塊膜,可以震動很高的頻率,相對應到我們的脊隨,喉嚨一震動,整個身體也跟著震動起來。」

斵琴並非一件簡單的事,原本沒有打算在民間教學的單志淵,前幾年因緣際會下,也終於在新竹明湖路的百禾工坊裡開班授課,傳承古法琴。每一次課程到了合琴前,單志淵甚至會帶著學員們舉行琴魯班儀式,就像興建每棟房子時都會有的上樑儀式,表達敬天謝地、遵循萬物自然規律之心。在這凡事講求快速、大量機械取代手工的年代,單志淵彷彿超脫塵世,回歸生命最純粹的本質,不譁眾取寵、不唯技藝論,言行之間盡是謙遜儒雅,秉持「良貭、善斲、妙指、正心」傳授斵琴工藝,更傳承琴道人文之美。

單志淵工坊的櫃子上貼著:「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就像他傳授的斵琴之美一樣,蘊含幾分佛學禪意
單志淵細心的和工坊學員解說上漆胎的調和比例與塗漆工序
時常有人帶著傳統琴器來到百禾工坊請單志淵修復,採訪當天也有人千里迢迢從外縣市來維修二胡
單老師耐心說明二胡蒙皮的處理工序, 以及弓毛的使用和日常保養
站在單志淵旁的是他的女兒單思菡,從事古琴教學多年
她形容,「鋼琴或者其他西洋樂器以講求節拍,追求音樂檢定考,或對外舉行各類專門演奏,但古琴正好相反,古琴沒有比賽考試的競爭,並不是一種取悅別人的音樂,而是朝著內心探求,一種修養自我的樂器。」
單志淵與學員們用時光斵制一把古琴,匠心全手工的製程,回歸生命的本質與內在的平靜
就像古琴的彈奏,注重身心氣調節,這些與物質和外在的東西無關

製片│陳添順、鴻梅文創志業、readmore
導演│朱培綺
攝影│彭皓昀、Benny Chan
剪接│陳俊澄
編輯│潘醇
採訪│彭婉儀
文字│彭婉儀
古琴演奏│單思菡
影片動畫製作│厚厚設計、謝妮蓉、彭智楷
特別致謝│單志淵老師 與 百禾工坊斲琴班的各位成員
-
Copyright©2021 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