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百年前,乘著民族自決的浪潮與促進文化現代化的理想,林獻堂、蔣渭水為首發起的「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大稻埕成立,開啟了一段由本地仕紳與知識份子組織活動,引領臺灣人認識自身歷史文化、近代知識,並以此積累自治運動能量的時期。
為了這個目標,文協與各地的分部在1920年代,透過讀報、講習會、演講會,甚至戲劇演出和電影播放等方式,傳遞歷史、文學、法律、公衛、經濟各種方面的知識,帶給當時的人們關於文化啟蒙、社會改造、政治處境等等領域的知識刺激。
不過你是否好奇,新竹地區的文協活動境況如何,又是怎麼開展的呢?在當局管理嚴格的殖民時代,新竹的文協活動又遭遇那些挑戰?這一連串的疑問,都可從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黃旺成先生日記》中一窺端倪。
黃旺成(1888-1978)是新竹的知名社會運動者、記者,出生於清領時期竹塹堡赤土崎庄,自號菊仙,筆名冷語子、熱言生,因為又名陳旺成,所以有時會被朋友稱為「新竹陳」。
從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的黃旺成,首先在他的母校新竹公學校任教,但因為與日籍校長的矛盾辭職。為了生計,他應蔡蓮舫之邀到台中擔任家教,兼理蔡家事業往來和帳務,因此結識了中臺灣的地方仕紳與新知識份子。1925年回到新竹後,他協助連結了文協骨幹與新竹地方青年、積極投入各種演講及文化活動之中,新竹一度成為臺灣文化協會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後來的《臺灣民報》、臺灣民眾黨這些重要組織中,也都有黃旺成的身影。
最特別的是,在他充滿轉折的精彩人生段落,幾乎每天都留下了日記,持續了六十餘年不輟,跨越不同政權與時代,紀錄著生活文化和語言的轉變。
回到1910年代的臺灣,文協自1921年成立以來,全臺各大主要城市就迅速受到這波運動風潮的洗禮,但新竹市數年來年不僅沒有設立支部,也未曾舉辦過文化講演,直到1925年於6月7日起連續兩天的講演會,北中南各地的文協代表人物齊聚新竹,才正式點燃了文協在新竹的聲勢與活力。
根據黃旺成在日記中的描述,當日林獻堂一行人抵達新竹火車站時,「接者共有四、五百人 一行以人力車、自動車新竹街一週 處々爆竹聲響 好像迎神一樣」,生動地描繪了新竹市民對文協成員的熱情迎接。到了晚間演講的時候同樣也是萬人空巷,「聽眾約有兩千人 為新竹空前的盛况 末後雨至 雨中尚有兩、三百的聽眾」,足見當時文協演講在新竹造成了多大的轟動。
類似這樣的紀錄雖然能帶來回顧歷史現場的趣味,但畢竟只是龐雜日記中的冰山一角,對許多人來說,它或許還是相對神秘的史料,不過我們可以記得的是,《黃旺成先生日記》橫跨時間長度在現存日記中數一數二,也是其中少有,經歷過公學校教師、知名記者/評論家,並參加多個反殖民運動組織的當事人所留下的第一手記錄。而內容中關於衣著、飲食、疾病等等日常文化和物價的線索,更能提供新竹乃至整個臺灣在特定時代的生活史資料細節。
除了單獨使用,黃旺成在文協、民報、臺灣民眾黨這些組織參與的活動,和關鍵事件中留下的觀點,也都可以與其他史料互補檢證,例如林獻堂的《灌園先⽣⽇記》、其⼦⿈繼圖⽇記、台史所藏蔡蓮舫、蔡惠如家族史料等,有助於研究者從不同觀點切入事件。
看完了這些介紹,你是否想更親近黃旺成與他眼中風起雲湧的新竹呢?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翻開日記,一起認識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與黃旺成精彩的生命篇章。
【新竹陳的眼底城事:黃旺成日記中的臺灣文化運動】
-展覽.講座.走讀-
-時間:10/1 - 10/23
-地點:或者文史書房(新竹市大同路108號)
企劃團隊:或者文史書房
文字協力:陳肇萱/徐淑賢
參考閱讀: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2008). 《黃旺成先生日記》 . 中研院臺史所.
張德南著, 陳惠姝, 陳月嬌編. (1999). 《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 : 黃旺成.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林柏維. (1993). 《台灣文化協會滄桑》. 臺原.
葉榮鐘著, 葉芸芸編. (2000). 《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晨星.
陳翠蓮. (2008).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 一九二0-一九五0》.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
許雪姬. (2015). 〈「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臺灣史研究, 22(1), 153–184.
莊勝全. (2016). 〈紅塵中有閒日月: 1920 年代黃旺成的社會觀察、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 臺灣史研究, 23(2), 111–164.
│百年文協在新竹│ 距今一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開啟了一段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透過讀報、講習會、演講會,甚至戲劇和電影放映等等方式,普及當代知識,引領了文化啟蒙、社會改造和思考政治處境的刺激。其中,新竹一度成為臺灣文化協會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積極聯繫與投入活動的黃旺成所扮演的腳色不容小覷,後來的《臺灣民報》、臺灣民眾黨這些重要組織中,也都有黃旺成的身影。正是這樣精采的經歷,讓我們能從他的日記一窺百年前的臺灣,那段文化運動生機勃發,面對挫折仍堅毅不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