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小商號》零廢棄精神,是重整錯置的自己

《新村小商號》零廢棄精神,是重整錯置的自己

2020 年 3 月 30 日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丟垃圾

許多人一聽到零廢棄實踐者-「盡可能不製造垃圾」的生活哲學,立刻搖頭加搖手,「你們好厲害喔,我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想起老爸曾經說過,「在我小時候,可沒有垃圾車呢。」

「不可能!」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一聲嗤。

試著想像,一天、兩天到一個月,沒有垃圾車收運是什麼狀況?再關心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自由權利的人;再享受工作成就、家庭和樂的人,恐怕皆顧不得理想抱負,只想上凱道怒吼:「快把我家的垃圾運走。」

一但廢棄物無處可去,丟垃圾這件小鳥事將成為唯一訴求,其他公民議題都顯得次要。

難以置信的是,台灣的現代機械式垃圾車,遲至1992年「廢棄物清理設備改善計畫」後才出現。沒料到「倒垃圾」的習慣,卻快速植入每個台灣公民的基因裡,重組成等同吃飯喝水的必要行為,彷彿已是歷經千萬年的演化成果。

然而丟垃圾這個日復一日的小動作,卻不斷壓迫著人與環境。

幾分鐘解決的一餐,卻留下萬年的垃圾。


零廢棄是逼人清心寡慾

邁向可能會燒出舍粒子的修行  

零廢棄的關鍵字,常常叼著「簡單生活」的浪漫字眼,但這不是零廢棄唯一準則,也無需將自我熱情殘酷歸零,不製造垃圾的生活,其實有著多元樣貌。

首先,試著探索,「你想過什麼生活?」這可不是簡單的問題。日常片段間,一定冒出過許多候選答案,要過濾掉玩笑成分的選項,直覺和思考,理性和感性分析都得用上,也許還要花上大把時間。

有回,我對著竹科的上班族,提出了這個問題。

「怎麼辦?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公司的單車社團是我的重心,還是有好多想買的配備,還有好多路線想騎,我想靠騎車維生。」癡迷單車的工程師,怯生生的說出心願,露出一臉「不好意思,我想,還是下輩子再跟你一起零廢棄吧。」

「當然沒問題,保持這份覺察,依舊可以邊完成夢想路線,邊邁向零廢棄,而且會更打從心底開心。」

「但是,很多零廢棄達人都秀出『一個月只產生這麼少垃圾』的小罐子,我買一樣配件,光拆下的包裝垃圾都塞不進去了。」

「太好了,你還意識到你丟棄了那麼多包裝垃圾,那可是零廢棄生活的開始喔。」

是否有更循環永續的作法呢?


零廢棄生活

不是刻苦耐勞練習來的

太執著於「零」、太想把垃圾擠進小罐子裡、太需要不斷觀看海龜被塑膠纏死的視頻、太想在社交平台告訴全世界「我很環保」,用這些極端,來持續激勵自己忍耐減廢,就是「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丟垃圾」的前兆。

零廢棄是過有意識的生活,這個意識是「你」自己。注意是為了「你」自己本身,不是為了你的下一代、你的地球、你的海龜。

你丟掉的每一樣廢棄物,都是你當下的寫照,不需先評斷好壞,觀察到了,便會啟程,逐步去找出「真正」對你好的選擇。

我們與環境脫不掉互相依賴的鏈結,種下一個好的萌芽,順勢地,自然地,就會對下一代、對地球或是對海龜好。

零廢棄是一層層探索自我的過程。


由你開始

延伸到你的物品、你的關係都不再有廢棄

這段路程,只要再多添加一點點好奇,勇於求知,了解你所擁有每項物品的來頭和去處;神奇的是,當我們理清楚和物品的關係後,下一階段的我們,將更勇於面對,與周邊人物的關係。

愛單車的竹科人,想要把玩各種新奇道具,入手開箱前,去思考一下來源吧,也許原料採集來源,正在破壞著未來規劃一訪的路線風景;去思考一下慾望吧,也許代言的網紅有你想要成為的特質,所以藉由擁有一樣的物品虛擬地滿足自己;去思考一下物品變心後的去處吧,比起長久堆放在有限居家空間,那試著贈與需要的人,會是一個好方法嗎?

必須強調的是,選物標準只在當下的「你」心中,不是認證標章,也該試著去除掉人云亦云的盲目追崇。無論我們以什麼為道德基礎,再深化一點的撥開探究,覺察出更深層的自我,與物品更深刻的價值,真正篩選出對你好的物品,讓心動感進入生活。

不再漫不經心的入手物品,養成深切關照人與物的習慣,有時會赤裸裸的揭露自己醜陋難堪的部分。但別擔心,透過這個過程,閃亮可愛的一面也將同時顯露得更清楚,進而釐清許多不明的人際關係,繼續或斷絕,決定也會漸趨鮮明。

所謂垃圾,就是資源的錯置。零廢棄精神的第一步,即是保持對於「自我」的意識,先從我、我的物品到我們的關係出發,清空那些不該出現在環境或生活中的廢棄物。


延伸閱讀書籍

書名:《物窒欲》越多不等於越好,用「體驗消費」與「共享經濟」取代物品囤積,打造美好生活

作者: 詹姆斯・沃曼(James Wallman)

出版:漫遊者文化

「新村小商號」是這樣開始的:拉拉和鳳嬌,分別在新竹忠貞新村和雲林的三合院長大。無論在新竹或雲林,村裡的婆媽們都會有一份自己的生活地圖,知道買米要跑遠一點跟村尾的雜貨店阿嫂買,那裡才便宜又實在;生病了要去對面的大夫打針,兩天就康復了;理髮會找巷頭的小姐,技術棒又不會一直問你的小孩考第幾名。

那是媽媽們經年累月用心交涉後,才畫給家人的地圖。
搬離眷村和三合院後,拉拉與鳳嬌想起一群好朋友,這些百工認真的為拉拉與鳳嬌準備日常所需,看著他們,拉拉與鳳嬌也開始學習有意識地用雙手建立更圓滿的生活方式,用心縮短人們的距離;並且了解到過剩的物質貪求,有時反而讓生活一團糟。
新村小商號就是拉拉與鳳嬌想分享的生活村落。你,也該有份屬於自己的。
新村小商號
地址:新竹市北區集賢街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