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事》 《工藝事》台灣宜蘭 音之共鳴天鼓

《工藝事》台灣宜蘭 音之共鳴天鼓

2019 年 11 月 21 日

各式花紋的天鼓來自宜蘭的工藝師潘子村(阿丹)之手,他用雙手創造、用耳音定調,稱自己是在做「粗工藝」,使原是廢棄物的它們從舊復生。外表堅硬冷冰的金屬原是廢瓦斯桶再製,歷經切割、高溫火煉、繪製、打磨拋光才完成的樂器,是藝術品,亦是花器。

找回事物的原點 享受純粹的空

潘子村(阿丹),2013年創立 Sine. 天鼓工作室 。自高中時期開始與朋友組搖滾樂團,擔任鼓手,對音樂有著深刻音感。大學從哲學系畢業後,曾在動畫公司上班,2011年受「占領華爾街」事件的刺激,更進一步思考有關金融、資本主義等等的社會議題。從對社會經濟的反思、及一段嬉皮生活,後接觸到非洲鼓,他開始思考心中最想追求的是那更原始、更純粹的聲音。

2013年回到宜蘭,受自造者運動及金屬碟鼓樂器問世的啟發,阿丹從廢棄瓦斯鋼桶的改造製作開始,笑稱拜youtube和google為師的他,自學自造出具有自我風格的天鼓。

曾在一本書上看過,人類總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去「擁有」物品,再去評論一個人的「價值」,但在阿丹的觀念上,他想追求生活最根本的狀態,並從音樂的角度尋找,最早的音樂就是節奏,用最直覺的方式享受單純的樂音,也創造了新的生活價值。

歲時之音

經過四年多的時間,研發出系列的天鼓作品,制定「春」、「夏」、「秋」、「冬」的四季音調,也嘗試不同材質結合的作品。他說,因為天鼓不像其他工藝有傳統的軌跡能夠依循,所以這些都是經驗的累積,從不斷手作實驗中,找到最佳的樣貌,他想達到的目標是不只是樂器,而是文化紀錄。任何人都可以嘗試組合出完美的節奏與音調,至少,只需敲出一個音,心隨即安靜地沈澱下來。

一度對人生感到迷惘的潘子村,回到宜蘭,透過天鼓讓自己找到心中那份最純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