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我在做『文創』,其實,無論是策展或是輔導、媒合工藝與設計,我所談的都是『設計服務』。」一路陪伴藺子走來的胡佑宗老師如此說明。
設計服務,超越了對於形象美學的執著,是一種對於過程、方法的設計。
因為設計,藺草編織開始觀照不同工藝師於勞動過程的差異;因為設計,藺草編織得以更深的介入人們的生活;因為設計,藺草編織不再是貨架上純粹的商品,而是轉動社會的小齒輪。
當現代生活因過度的強調效率、方便、功能而造成社會、環境的破壞,便需要設計的介入,從而改變價值/價格、供給/需求、生產/消費之間的關係。
從源頭開始改造,藺草的友善耕種
當藺編產業有了新的契機,藺子的商業模式也上了軌道,更為細節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在藺草種植同樣凋零的當代,如何取得品質良好的原料,成為令人頭痛的難題。
阿嬤時常抱怨藺草品質參差不齊,必須花上許多時間揀選合適的藺草,易斷裂的藺草時常使阿嬤的心血白費,也無法做出足夠牆任耐用的成品。然而面對此窘境草農抱怨價格過低,無法投注更多心力於照顧編織用草,大多數的藺草是送去當做金紙綁材,其價格雖然只有編織用草的三分之一,但卻是草農的重要收入來源。
因此藺子開始思考自己來生產編織用的藺草。
藺子從商品設計、生產模式設計投入藺草栽種的設計。一方面提高種植藺草的勞動、資金密度,生產更堅韌的藺草,另一方面更大膽的嘗試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希望在改善藺草品質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友善種植藺草是一個大膽的且冒險的決定,沒有既有的經驗能夠遵循,更沒有證據支持自然農法所產的藺草能有更好的品質。
幸運的,在不斷嘗試的過程後,所種出的藺草相較於慣行農法有更多的香氣與韌性。
因為此向嘗試,藺子也生產了寶貴的種植知識,進而成為改變產業結構的源動力。藺子開始將種植技法與知識輸出給其他草農,鼓勵其他草農加入友善種植的行列。
於此同時,藺子也帶著遊客走進藺草田,從土地開始更完整的認識藺草產業。
問題總是環環相扣,材料品質影響了勞動者的編織過程,勞動編織的過程也影響了成品的品質,最後決定了商品的價值。
原本單純的只想解決阿嬤(勞動者)困境的藺子,朝著商品生產的源頭追溯,更為系統性、全面性的認識產業,涉入的議題不再侷限於勞動與產業,更包含了農業永續、環境保育與更廣的經濟面向。
技術保存,推廣、傳承與培訓
為了保存藺編技藝,藺子從記錄開始著手。
藺編的手法相當多樣,不同工藝師的技法也不盡相同,但這些藺編的技法並未被系統性的整理。過去不同阿嬤皆有自己擅長的技藝,但隨著阿嬤年更長,藺草的編織技法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為了紀錄,第一項工作便是跟隨在阿嬤身邊,開始學習各種編織的技法,並且以年輕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將工法紀錄。
歷經了三年多的蒐集,藺子整理了二十多種技法,每項技法都有約三、四十個步驟,相當的複雜,成了珍貴的藺編技藝庫。
過去透過耳濡目染傳承的技術,在藺子的努力之下而被紀錄,透過文字與圖像轉譯成客觀的文本,暫時解除了技術失傳的危機。
因資料庫的建成,藺編的技法也被轉換為教育賦權的資源。
在過去,工藝師往往僅專精於特定的藺編技術,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學習的機會,因此侷限於特定的樣式模板。
因此在知識統整的基礎上,藺子規劃了一系列的藺編課程,開始替既有的工藝師們增加技能,期望工藝師能夠學習更複雜與多元的技法,使個人與產業更具生產彈性與能力,得以應付市場的變化。
在另一方面,藺子也將藺編技術用以輔導弱勢就業,在世界展望會的委託下,藺子開始輔導弱勢學員,使其能在家庭勞動的同時利用零碎時間賺取收入。歷經三年的期間輔導的8名學員,已有5名成為合作工藝師,進而改變生活。
藺子,從創立時的4個人,目前已有37位配合工藝師與4位青年幫手,藺編工藝逐漸於當代找到新的活力。
品牌之路:從商品設計到社會設計
以藺編,藺草產品以嶄新的樣貌呈現於消費者面前;
以藺編,許多阿嬤回到勞動現場,再次與社會連接;
以藺編,弱勢者得以透過非正式勞動獲得收入;
以藺編,再次搭起到土地與商品之間的連結;
以藺編,回望產業興衰所牽連的人情事物。
說故事,是使消費者得已看見品牌內涵的重要工具,透過閱讀認知、感官經驗、行動參與,以不同的途徑使消費者體悟自身與商品的連結。
透過產品的差異化,藺子使勞動者的主體性體現於商品,初心者系列將勞動編織的瑕疵化為商品特色,透過瑕疵得已連結消費者與勞動者的處境。透過品牌的轉化,瑕疵不是需要被扔去的錯誤,而象徵商品獨一無二的生命、與工藝師之間的連結。
透過走進藺草田,藺子邀請消費者思考商品與環境的關係,重新意識到商品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透過道德倫理責任的思考,得以反思工業革命對於社會的影響,將原先的外部成本重新納入商品成本,重新協調商品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
透過商品的重新設計與包裝,藺編不再是大量生產且固定型態的過時商品,而是披上了新的造型、新的配色、新的組合。商品設計賦予頹靡的代工產業新的靈魂,將技法、材質與美學重新組合,將藺編產品重新置入當代生活的脈絡。藺編得以因實用與美觀的兼具,脫離以道德倫理為訴求的悲慘敘事,把價值帶進市場,進而改變市場的生態。
過去,藺草產業所追求的是農村婦女彈性且廉價的勞動力,勞動者為了國際代工資本積累而拼命輪轉,隨著產業的變化而落寞。
現在,對於藺子而言,藺草產業成為重新設計社會的工具,重塑消費者與商品、生產者、原物料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編織藺草是為了增加收入,也是為了自我實現,也更是為了社會團結與再造。
始終,藺子不斷的嘗試將更多價值帶回市場,替藺編技術、藺編師傅、藺編產業找到生存的可能性。
對於工藝產業的發展,胡佑宗老師認為,「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集體的力量對於產業進行全面性的介入,以美學設計賦予傳統技藝新的面貌,設計生產過程調整產業的結構矛盾,設計各種機制使價值得以被看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改變工藝所面對的困境。為了改善凋零的現狀,工藝必須以新的姿態回到市場與社會互動,找到其於當代社會的位置。
因藺子對於品牌價值的堅守,藺子終於凋零的頹勢看見了契機,愈來愈多人願意嫁入與支持。改變的力量不僅是市場機制下的消費者,更包含了個人、社區、社會與產業的參與,不同的行動者基於理念的認同而支持,構成了相互支持的體系。
從社會的觀點進行設計,設計不再停留於外表與功能的調整,更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係的設計,藉此以社會的力量改變產業於市場機制中既定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