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esign travel : 新竹號主編日誌
撰稿|林鈺雯(《d design travel:新竹號》中文版主編)
攝影|黃于倩、李昆翰
《d design travel》是以「設計」為視角,記錄地方文化與風土的旅行書。每一冊都以「Long-Life Design」──能夠被長久喜愛的設計──為核心,展開調查與撰寫。2025年《d design travel》首次來到台灣製作「新竹號」,由台灣中文主編、東京總編輯,以及熟悉台日文化的隨行口譯組成三人團隊,在兩個月間走訪新竹縣市各地。這趟旅程,從地方產業到飲食文化,從客家聚落到城隍廟前的日常,將設計的觀點與土地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或者網站上共分八篇連載,分享編輯在路上的見聞。
————–


▴ 自從在新埔吃到「好吃的寬麵」粄條之後,一路上總編神藤就開始不放過任何出現粄條的字眼與餐廳!為的就是選出新竹號書中各種形式變化的粄條。
認識新竹,我們從一碗麵食開始。從道地的新埔粄條,到竹東點得到的粄條米粉,也在深夜街頭品嚐一碗鴨肉麵。各式麵食是走近「新竹味」的起點,不僅僅串起了旅行中的各鄉鎮,湯碗與蒸氣,桌上搭配的鐵湯匙與綠色塑膠筷,就是我對新竹這裡的飲食印象。
食物的製作生產呈現著在地的地形與氣候,新竹是一片由東南向西北展開的沖積平原,像張開的喇叭口,讓四季的風都能自由穿梭,風強、雨少,使米粉在自然風乾中生成獨特的透明與彈性。為了保存與攜帶方便,米被加工成米粉,這項實用的智慧,逐漸演變成新竹最具代表性的名產。我們是在五月風的級數開始成為2-3級的時候到來。聽說十月之後新竹米粉的口感,正是由風調整出的在地味道。
採訪時是梅雨季節,遭逢新竹難得會有的滂沱大雨,一早就撐著傘走入了曾是「米粉寮」的巷子,造訪了仍堅持手工製作的米粉工廠,也特別報名付費體驗,親手輾米漿到手捏米糰,壓製成長條狀米粉的DIY活動,雖然是兒童版本的體驗,不過熱愛料理與手藝的總編神藤十分投入,看似尋常的一碗米粉,其實蘊藏著繁複的工序與耐心。「小學生來體驗後,自己製作的米粉儘管沒有調味都會吃光光!」永盛米粉廠的曾先生對我們說,透過實作能增加大眾對什麼是純米米粉的認識,最好的路徑,就是自小孩的食農教育開始。
而總編輯神藤則在一盤粄條意外地讓他聯想到日本的寬麵,覺得有倍感親切的家鄉味。在採訪行程內經由新竹在地人推薦,大約吃了超過十碗粄條後,編輯部推薦的粄條有哪些?請一定要看《d design travel:新竹號》其中精選五種「好吃的粄條!」。



▴ 將品牌作包裝再設定、推廣原有的價值,也是一種設計。由於拜訪鄒記菜包當時是端午節前夕,《d design travel 》編輯也意外品嚐到客家粄粽,這是能超越南北粽戰爭的客家風味粽子。
在客家文化區域,米是一切的起點。它被製成粄條、米粉,也成了日常的小食。這幾年我在各地尋訪隱藏的客家人,總是會無意間循著「粄食」這條線索。第一次親手做艾粄,是在橫山河堤邊的「晌午粄食」,在那裡吃水粄(另一日常名稱是碗粿),會搭配一支竹拜——用竹片製作自然食器,如今已難再見,自從發現這個道具之後,便產生了一項我個人「不客觀的」辨識客家人方法:會使用竹拜劃開碗中水粄順手的人,應該有八成是客家人喔!
台三線公路上曾有編輯做過菜包蒐集。四月《d design travel》編輯部首次走訪北埔,負責在地導覽的鑫哥(徐肇鑫)一聽到我們聊起「吃過水粄、還沒吃菜包」,便笑著說那可不行。很快地「鄒記菜包」就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具備艾粄的翠綠色,早上剛蒸好的外皮,配上簡潔盒裝設計,立刻吸引了第一次吃到菜包的編輯部所有人的目光。
第二次回到北埔,我們約了青年經營者鄒松凱談天。曾任軍職的鄒松凱說,阿婆年邁逐漸失智無法再製作菜包,還好他前幾年開始記錄食譜、守住家傳味道。「鄒記菜包」有乾蘿蔔絲、菜圃丁、還有週末限定的濕蘿蔔絲三種,為了採訪,我一次吃了三個菜包,一邊笑著對大家說:「這只有客家人的胃才做得到吧!」水粄與菜包這樣平凡的小食,卻藏著家族記憶——米的香氣,還有那份願意傳承的心,就是看不見的「米食的形狀」。



▴ 位在新竹縣油羅溪河堤旁的粄食店「晌午粄食」,除了可以品嚐到季節粄食與經典客家早餐碗裝水粄,內部餐桌為橫山小學回收的課桌椅,陳列著取自河堤芒草編織的鄉土玩具,一切來自店主陳宜偲住在橫山就使用橫山在地物件的想法。
延伸閱讀
風城味兒:除了貢丸、米粉,新竹還有許多其他
作者|李元璋
出版|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8/01/2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6695
D & Department開店術: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商店
作者|長岡賢明
譯者|郭台晏/王淑儀
出版|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3/26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56302312579
——–
作者|林鈺雯
往返台灣各地的出版編輯人,關注飲食、工藝、地方文化、社區。2013年起以「雜誌小姐」身分推廣中外文刊物,不定期分享編輯工作方法。2017-2023年在編集者新聞社擔任《The Affairs 週刊編集》書評版面編輯,曾主編客家季刊《靛花》、《本地05:花蓮》《本地07:嘉義縣》、《本地:台北09》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