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esign travel : 新竹號主編日誌
撰稿|林鈺雯
攝影|黃于倩
《d design travel》是以「設計」為視角,記錄地方文化與風土的旅行書。每一冊都以「Long-Life Design」──能夠被長久喜愛的設計──為核心,展開調查與撰寫。2025年《d design travel》首次來到台灣製作「新竹號」,由台灣中文主編、東京總編輯,以及熟悉台日文化的隨行口譯組成三人團隊,在兩個月間走訪新竹縣市各地。這趟旅程,從地方產業到飲食文化,從客家聚落到城隍廟前的日常,將設計的觀點與土地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或者網站上共分八篇連載,分享編輯在路上的見聞。
————–

▴ 從北埔忠恕堂走到水井茶堂,會經過2019年第一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所留下的作品痕跡,《街道敘事》是我至今難忘的作品,每次去北埔還是會找一下隱藏在土角厝當中的小人偶。
最容易看見的設計往往是建築,隨著行程展開,我們走進新竹的各種空間:從日治時期留下的紅磚街區,到擁有最多國定古蹟的北埔,一路上彷彿都在觸摸台灣的歷史。在我觀察中,《d design travel》總編輯神藤帶著拜訪日本各地十二年的經驗,總能在踏入某個空間的瞬間判斷它的價值。觀察細微的總編神藤,敏銳於分辨一處場所是否僅僅陳列古蹟,還是正在透過設計,讓歷史與新的創造共存。
首訪北埔建築群,4月時我們便在黃雍熙先生導覽下初次認識姜阿新洋樓。最後聽到黃先生說,洋樓不定時會舉辦鋼琴音樂會,讓我這個電視劇茶金迷覺得感動,能在充滿古典藏品氣息中聽到家中平台鋼琴持續傳出樂音,對映著牆上「茶虎」姜阿新先生身著和服肖像,才覺得這棟是和洋混合的「日治時期洋房」,也是由人在歷史建築中創造新意義的存在。
5月再訪北埔在住宿或者山旅期間,除了參訪對面的龍瑛宗文學館,我們也特別拜訪了建於1922年的歷史建築忠恕堂「新天井」甜點空間,現在由不到三十歲的古蜜維護,藝術藏品在這古宅中的選項變得有趣,也聽到新一代的他對於客家元素甜點風味詮釋。


▴ 格局為一堂二橫屋的忠恕堂,現在以「新天井」為名開放。其中有特色泥塑裝飾,精緻典雅的門樓屋脊、外牆形式,值得一探。
旅行時,我總會去拜訪藝術家的房子,它們常常是收費的私人美術館,相對清幽,也是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入口。在竹東行程裡,我們走進了蕭如松故居——一棟昭和時期留下的日式宿舍。作為《d design travel》的編輯,必須習慣在旅途中尋找在地的畫家,把他們的作品放進書裡。
原以為會看到熟悉的蕭如松水彩作品,就像我曾在高雄美術館見過的那樣。但展間裡卻是客家方口獅的文件展,讓我有些意外。這種錯位的衝擊,反而帶來新鮮感。我原先想著:對於日本旅客來說,來台灣並不會特別期待日式建築。但這場展覽卻完全打破我與總編神藤的假設。
神藤總編輯看見方口獅後立刻起了興趣。他追問:「哪裡可以找到製作獅頭的師傅?」甚至當場用綠色王字獅頭做成示意的封面圖像給我看。那一刻,我明白了:編輯採集的樂趣,往往來自意料之外的發現(而我們每天都必須在行程中找到驚喜!)。



▴ 看擅長以水彩寫生創作的藝術家蕭如松(1922-1992)不同時期的創作色彩分析,編輯在想的是:在美術老師的眼中的竹東是什麼顏色呢?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嗎?
藝術家的視角是編輯地方的線索,而駐村時間的長短與創作則影響了形式表現。6月採訪鴻梅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添順先生(Ben),約在新埔的「鴻梅國際藝術村」,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園區,整棟樓還保有一樓陳先生家族曾經使用的廚房,是過往一九九O年代風格。在這裡可以探看最新駐村三位藝術創作者的工作室,藝術家每天看出窗外的風景,地上將完成的作品,以及未來將要發布的展覽空間。很期待下次在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來玩。
《d design travel:新竹》的行程一路上,看見許多空間被重新賦予生命。辛志平校長的舊宅成了餐廳,仍留著老廚房與食譜;百年火車倉庫修繕為「鐵道藝術村」請各國藝術家進駐其中;最古老的動物園裡,既有亞洲虎的身影,也保存著象骨標本的記憶。古老與新生並置,像是新竹獨有的節奏。在設計之旅的定義中,「有設計」的建築不只是房子,它們記錄過去,也容納新的創造。我們帶著放大鏡去找出:如何看見歷史與未來同時存在。


▴ 鴻梅國際藝術村的頂樓有一處半開放空間,可眺望新埔區域山景,備有火爐與寬椅讓藝術創作者聚集在此,分享駐村生活用。
——–
作者|林鈺雯
往返台灣各地的出版編輯人,關注飲食、工藝、地方文化、社區。2013年起以「雜誌小姐」身分推廣中外文刊物,不定期分享編輯工作方法。2017-2023年在編集者新聞社擔任專案主編、《TheAffirs 週刊編集》書評版面編輯、參與主編客家季刊《靛花》、《本地:花蓮》《本地:嘉義縣》、《本地:台北》等書籍。